近十年来,探寻苏联亡党亡国原因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却乏有点穴之作。“和平演变”说,“军备竞赛”说,“体制僵化”说,“改革转向”说……说得都对,但都没有击中要害。苏共亡党(解散),苏联亡国(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脱离群众,最终被人民抛弃。这是著名经济学家黄苇町先生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一文中得出的结论。
文章一开始就摆出了反差极大的两幅图景:十月革命前夕,人民用选票把苏维埃60%的席位交给了布尔什维克;在阿芙乐尔的炮声中,人民起义的洪流冲垮了旧政权的脆弱防线,催生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革命胜利后,人民忍饥挨饿,却对新政权倍加呵护,当列宁遇刺时,发疯的人群几乎把刺客撕成碎片……可是,曾几何时,历史却切换成另一副镜头:叶利钦宣布退党后,登高一呼,竟赢得将近90%的选票,而“八·一九”事件的始作俑者却是★★孑人,形影相吊,连苏共所拥有的1000万党员都无动于衷。历史似滔滔江水,在二十世纪末叶的崇山峻岭中打了一个旋,一艘历经千回百折、一往无前的巨轮沉没了,世界第二大超级强国顷刻之间土崩瓦解,人们再次亲睹了“其兴也勃、其衰也匆”的悲剧。在扼腕之余,岂不深思其中的奥秘?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干部队伍的蜕变,是渗入政党和政权肌体中的腐蚀剂。在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那些年月里,在物资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从列宁到所有的人民公仆,都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了保存革命骨干,当时也曾采取过一些特殊措施,而人民群众对此是完全拥护的。回想我们困难时期的“鱼肉糖豆”政策,情况大同小异。遗憾的是,苏联形势好转以后,“特保”政策不但没有取消,而且逐步扩大范围,进而演变成特权,腐败从此漫延开来。党组织路线也受到这股逆流的冲击时,就造成大批庸人涌入并滞留在领导层,导致一系列决策失误,而政坛的一切失误,都必然是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的。于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一支强大政治力量被自己掏空了躯体,稍遇浪就忽喇喇如大厦倾,任你什么总统、元帅、克格勃,除了在回忆中享受昔日的辉煌,就再也精神不起来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世界的东方,在近百年任人宰割、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上,同样是共产党执政,却是“风景这边独好”,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也就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戴。没有这一条,我们不可能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弹丸之地立足,不可能在经历八年抗战之后,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就横扫国民党八百万军队“如卷席”,更不可能在十年浩劫之后迅速崛起,创造了连续二十多年快速发展的伟大业绩。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道理,人人明白。但是,要真正运用这样的观点观察世界、指导行动,却并非易事,特别是当权力和威望达到巅峰时,要清醒地记得权力从哪里来,应该用于何处,就更加难能可贵。对领导集团来说是如此,对领导者个人来说也是如此。
如果有谁对“三个代表”的理论不以为然,如果有谁对作风问题掉以轻心,如果有谁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缺乏切肤之痛,不妨把这篇文章找来翻一翻。当然,对个别视权力为神灵,视人民为草芥的人,对于那些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颐指气使,被官位烧得不知自己是谁的人来说,这类文章未必看得进去。
本文原载《中国财经报》2001年8月22日,《新华文摘》2001年第11期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