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7310
颗粒名称: 读书乐
分类号: I267
摘要: 一家三口都热爱读书,这为家庭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丈夫喜欢历史和地理,是家里的“字典”,喜欢购买各种类型的书籍。女儿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喜欢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并有自己的写作成果。主人公本人喜欢购买当地的书籍,以及参考书籍。家庭藏书丰富,提供了无尽的乐趣。
关键词: 散文 读书 爱好

内容

我家三口人,丈夫、女儿和我。我们这三个人脾气秉性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都喜欢读书。你买我也买,你读我也读,书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丰富,自我感觉“素质越来越高”。而且,读书之中的乐趣滔滔不尽,使我家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1989年,我曾被评为全国读书积极分子,代表天津市240万职工到北京去开会。还有一次,我家被天津市总工会评为“藏书读书之家”。 丈夫读书“历史悠久”。上学时最爱地理、历史,古今中外,山川河流、诗词典故,几乎“无所不通”。直到女儿读大学还视老爸为“字典”,遇到地理、历史上的问题都带回来问他的老爸。这也是一个压力促使他不得不经常“继续学习”,以保持“革命晚节”。丈夫爱买书,这是自年轻时就留下的“毛病”。有点儿闲钱,便去了书店,够买什么书就买什么书,多少年一如既往。于是,他买的书成了我家藏书的一大系列。他的兴趣很广泛,古典的、侦探的、言情的、技术的都有许多。一位他心目中的著名侦探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他竟然陆陆续续、一本不落地买了个“全集”。 女儿爱读书是从小受到的家庭影响。一岁时,我们买了一本小画册给她,里面画着身穿小蓝点儿和小红点儿的两个孩子的行为对比。一个很有礼貌,一个非常淘气。这本书她不知看了多少遍。“小红点儿”成了女儿一生中第一个“偶像”,她曾立志做个“小红点儿”。 后来,女儿上学了。我和他爸便鼓励她买书。“优惠政策”是这样的:一个月可以买一本书,书款全部报销。但是,后来这个政策也有了点变化,因为,改革开放的书市上五花八门如果没有点儿限制,怕是好孩子也要乱了套。除了少数买了一些花花绿绿的时装、明星、歌星的书以外,女儿的书多数都是跟所学专业有关的。如《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英语国家概况》、《走遍美国》等等,也有时买一些现代小说看。王朔的书是见了就买,出一本买一本。虽然女儿看似精明,可也有时在买书是被“打了眼”。有一次,兴高采烈地买了一本王朔的小说,回到家,没看几页就开始掉页。仔细一看,原来是盗版的,15元钱算是白扔了。 我的书也很多。但大多数只有我自己喜欢,在我家没有“竞争对手”。比如,无论我出差还是旅游,当地的书一定要买一本。那里边要有这个地方的人文、古迹、民俗、风情、传说故事,或者是历史典故。如果没有买到,就像丧失了一次机遇一样难受。回来,还要千方百计地补上。去年我到九华山,就没有买到合适的书。我那着急的样子使开桑塔那车的安徽司机很受感动,竟然给我不远千里寄来一本《九华山的传说》。由于写作的需要,我还有许多参考书。 我家有了三个“个性不同”、“爱好相同”的“读书积极分子”,藏书越来越多。90年代初市总工会统计时,我家就有10000册书,1997年搬进华苑小区时书箱子装了半汽车。看书多了,我家成了“作家协会”。当然,我是真作家协会的会员,而他们俩还是“板凳队员”。尽管如此,他俩都有作品问世。丈夫的一篇侦探小说上了一本全国发行的杂志;女儿的小随笔几次登了省市级的报纸。有一篇文章还得了个一等奖,推回来一辆自行车。
   读书给我家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没事儿时看,有事儿时读,读了准有收获。有时我想,能赶上全家都喜欢读书,真是生活中的一大幸事!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董秀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