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7211
颗粒名称: 家书抵万金
分类号: G210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妻子寄给军人的家书在军营中的珍贵性和重要性。家书是妻子对丈夫的关爱和期盼的体现,同时也见证了军营生活和爱情的点点滴滴。这些家书被视为精神财富,是军人思念家人、缓解思乡之情的寄托。文章强调了家书在军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妻子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关键词: 河东区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内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对家书作了最形象的比喻。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家书,特别是妻子的“家书”,在军人的眼里比金子还要珍贵。
  妻与我结婚时,送我一支上海产101永生金笔,还悄声嘱咐我:“当兵在外,两地分居,想家的时候,就用它多写几封信……风雨两人挡,甘苦两人尝。”妻言语中透着关爱与期盼。多年来,我从事政治思想工作,以文为业,信却写得很少,倒是妻子的家书隔三岔五的寄来,使我的戎马生涯平添了几许温馨。
  妻长得玲珑娇小,朴素大方,她家境殷实,嫁给我这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人”,也算“天仙配”了。战友们打趣:“千年修得共枕眠,你小子前世修的好福气。”妻信守承诺,10天半月寄来一封她用真爱书写的家书。每逢妻来信,营里的其他同志会提前“查收”,随后像钓鱼似地以信为饵来“钓”我的烟酒。我也乐得顺水推舟,毫不吝啬的茶烟侍候。家有“仙妻”,何乐不为?妻的如月、如水、如花、如露的来信,独自品味它更感清澈透明,情真意切。读着读着,疲劳化为乌有,寂莫置于脑后,精神为一之振,第二天似乎增添了不尽的动力。
  其实,妻嫁给我这些年,本没有那么多的闲情和舒坦,有的是艰辛和吃苦。我的老家在乡下,距城里二十余里。她每月得翻山越岭去婆家两三趟,提着水果、糕点和乡下人不容易买到的球鞋、布料和衣服,还要替父母做几样好吃的饭菜,帮老人聊解对独生儿子的思念。每次她去一趟我家,就会来一封关于父母平安的家书,这使得我放下对亲人的牵挂,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从而带出了先进营队,受到上级的嘉奖。大前年,妻患败毒病,住院治疗近三个月,本来单薄的身躯变得更加瘦弱。病刚愈,又照料我患病的母亲,不知疲倦。这期间,她的封封家书却报知家人的平安和生活的快乐,我丝毫没有从中读出半句忧郁、伤感和埋怨。渐渐地我觉得,妻的信是沙里的金,是蒸馏的水和净化的气。
  光阴荏苒。如今我已脱下军装,分居的日子成为过去。但在我木桌的一个抽屉里,还保留着那一大沓子妻的来信,它们是我的精神财富,是军营生活和爱情的见证。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