瑛瑛的人生经历颇多坎坷。她的童年是在内蒙古草原度过的。文革期间下放的父母给了她一个至今回味无穷的童年:淳朴的牧民,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劲北风,都似乎无意间塑造了瑛瑛倔强的性格。瑛瑛从小就很用功,但学习成绩不很理想,她唯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学外语。身为高知的父母在那个年代里只能偷偷地教她学习,而每次瑛瑛回津探亲,我们听到的仍是那10多个瑛瑛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单词,只不过发音一次比一次准确动听。等到70年代末期瑛瑛随父母返城时,她已经是一名又瘦又高的中学生了。父亲将一张保存多年的世界地图重新贴在墙上,瑛瑛能在一堆密密麻麻的英文地名中,迅速找出了美国所在的位置。也许就是从那一刻起,出国——在她年轻的心田里埋下了种子。
从初中到高中,瑛瑛一直努力地学习外语。每天清晨,邻舍们都能准时听到她背诵英语单词的声音;而每天深夜,她家窗户透出来的灯光都表明瑛瑛仍在读书。母亲总是把瑛瑛做为我效仿的榜样,督促我好好学习。当我让人大失所望地升入一所普通中学的那一年,22岁的瑛瑛第一次走进高考考场。她是怀着必胜信念参加高考的,因为早一天大学毕业她就能早一天跨出国门。不料命运之神和瑛瑛开了个玩笑,她落榜了。从此踏上了长达五年的应考之路。瑛瑛一次次地参加高考,又一次次地落榜,不过每次距录取分数线的距离都在逐渐缩小,终于在她第五次冲刺时如愿以偿地考进了一所师范大学的外语系。翌年我和瑛瑛成了校友。每次去宿舍找她,我都能感觉到瑛瑛的无奈。确实,与年龄相差近10岁的同学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她既没有青春的优势,也很难与同学们建立起正常的友谊。她有目的地尝试与几位留学生培养感情,试图走一条出国的捷径,但却每每有花无果。大学毕业后,瑛瑛被分配到一所职业中专教外语,但她没去报到。从此全力以赴准备参加托福考试,以领取出国的“通行证”。不久,瑛瑛自费上了一所在国内招生的罗斯大学。这所大学设在石家庄,目标是为美国各大医院代培劳务护士,学满两年后启程赴美。全家人都为瑛瑛高兴。瑛瑛苦学两年,凡书本上有关的医学常识她都熟练地掌握了,且每一个生僻的医学专业用词她都能翻译。瑛瑛的善良勤快博得实习地医院大夫和护士们的一致好评。不料,漫长的两年之后,瑛瑛的一番努力换来的却是一张无法兑现的“赴美通知书。”
从此,瑛瑛像着了魔似的每天在各种报纸的中缝里寻找“出国劳务”的信息。前不久,我曾在市图书馆的“英语角”看见她正和两个肤色黧里的非洲留学生交谈。从背后望去,瑛瑛佝偻着背,那头剪短了的卷发里已夹着明显的丝丝白发……我为瑛瑛惋惜,这莫可名状的“出国梦”耗去了她的流金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