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在求学之路上留下不同的足迹,但深也罢、浅也罢,都是值得珍惜的回忆。1977年我没有考上大学,消沉了一段时间后,重又调整好心态自觉融入急流滚滚的自学大军。当时,我是企业政工部门的宣传干事,成天价跟《简报》、黑板报打交道,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年轻人都纷纷找出路,相继调到专业技术岗位。我也动了心,但不知道自己应该向哪方面发展?社会上正刮着愈来温度愈高的外语热,我下决心报考外语专业!经过八个月的突击学习,1981年我考取了电大科技英语专业,风风雨雨坚持了三年,终于拿下了大专文凭。跨出校门时,老师对我说:“努力干吧,你会成为一名很好的翻译。”现在想起来真是幼稚得很,我将老师的鼓励奉为圣指,回到单位兴冲冲拿着文凭去找厂长,理直气壮地要求当翻译。厂长瞪着眼睛看了我一眼,慢悠悠地说:“你以为有了文凭就能当翻译?咱们是化工厂,用不着和外国人打交道,你翻译什么?!”厂长的话像一盆凉水,浇得我清醒了。几天后,厂长又找到我说:“你不是想干技术工作吗?给你调个岗位吧,下午去局干校参加会计培训班。那可是专业岗位!”但厂长哪里知道,为了专业对口,父亲正托人帮我往外贸口调工作。听说有了这码事,父亲当即表态:女孩子还是干会计好,又干净又稳妥,并当场决定不给我办工作了。我冷静了一下,觉得父亲说的也对,反正是专业岗位,干什么都一样。1983年初,我正式调入会计科。会计科女同志多,而且都是孩子妈妈,除了上班,她们都在业大上课,为了将来能评定职称。我一咬牙,又报考了经济管理学院的会计专业,风风雨雨又是三年,业余时间拿下了会计大专文凭,这时职称定了,专业也干熟了,没想到在《天津工人报》看到一篇文章,打乱了我的思路。那是我的一个中学同学写的一篇文章,虽然仅几百字,却唤起了我的写作激情。上学时他是全班学习成绩较差的一个,尤其是作文常常不及格,他居然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我为什么不行!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又根据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了一篇小说,大胆地寄给了报社。不久,在报纸上看见了我的名字,文章被编辑删的仅剩500字,但毕竟发表了,我举着报纸到处给人看,第一次品尝了心想事成的喜悦。从此,我开始在写作上下功夫,发表了许多文章。1989年天津文学院的王琴老师打电话找我,推荐我到南开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去学习,也是半脱产。写作是业余爱好,况且还要交学费,我去和厂长商量,厂长说:“干四化、需要真本事,年轻人应该多学点知识,只要不影响工作,你上学我支持!”我欣喜地奔下楼,开了支票直奔南开大学。风风雨雨又拚了两年,拿下了我的第三个大专文凭。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调入了天津人艺从事专业创作;临走,我去和厂长告别,厂长说:“其实你干会计是很有前途的。”一句话说得我心里打了一个颤儿,真不知道自己这步棋走得对与否?但既然选择了,只有奋力向前。一晃十几年、我们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人都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完善自己。而三个大专文凭真实地记录了我生活中的三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