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我喜欢翻阅《中华兴国大典》史册。在欢度中国共产党50华诞的日子里,就更是爱不释手了。
五十年来的记者生涯,使我对采访报道过的党员、先进人物,至今记忆犹新。这是因为我曾亲眼目睹了这些普通劳动者,在党的长期教育下,在各条战线上拼搏奋进,构筑了共和国的辉煌。
其中就有潘长有同志。
潘长有,出生在河东区,11岁进纱厂当童工,日本时期便进了“中山钢铁所”(现郑庄子钢厂)当上了炼钢工人。1949年天津解放时,年仅23岁的潘长有已经是有12年工龄的炼钢工了。他由于积极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反对封建把头和护厂斗争,积极要求进步,成为解放后第一批入党的年轻共产党员。
1949年,他以工人代表的身份出席了首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同年,潘长有被评为新中国第一批全国特等劳动模范,并出席了在北京隆重召开的全国首次战斗英雄与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之后,他又被提拔为新中国第一批工人出身的干部,此间,先后担任过天津市总工会副主席、河北省工会副主席等职务。而对于潘长有,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他轰动全国的热修马丁炉的壮举。
当时,天津钢厂炼钢用的马丁炉是敌伪时期遣留下来的老设备,每炼40炉钢就要停火待修。修炉——首先把炉温从摄氏1800多度,降至500~600度,然后在炉中砌一道防火墙,工人再进入炉内修砌炉壁。这在工艺上称为“冷修”。每次“冷修”要停炉近十天。为了抢时间,多炼钢,经过工人师傅和专家们的研究,大胆提出热修马丁炉的建议。而担任炼钢部领班的共产党员潘长有,凭藉自己多年炼钢修炉的经验,全力支持热修马丁炉的建议,并一马当先带领大家投入了热修作业。
那天,工人们在用长钳夹砖砌防火墙时,因炉温熔化了墙基下垫的废钢,墙体突然倾塌,就在众人束手无策时,潘长有急了,他穿上厚厚的石棉衣,戴上石棉帽,脚裹脚罩,带上厚厚的手套,浑身上下叫工人用水浇透,猫着腰搬砖就钻进了尚呈暗红色的炉膛里。时计过去了一分钟,当潘长有钻出来时,石棉衣的边沿已焦了,他的鞋底下冒着青烟。工人们惊呆了,继而他们也学着潘长有的样子,一个跟着一个搬砖进了炉膛……看着中国工人的壮举,当时的苏联专家马里谢夫惊讶得竖起拇指说:“有了这样的工人,中国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以后,工人们就将冷修需要200多个小时缩短到30个小时,为多出钢、出好钢创造了条件。潘长有在千钧一发之际,敢于打破常规,走技术革新之路的伟大创举,在中国炼钢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时光“弹指一挥间”,回忆起当年情景,现已74岁的潘长有至今保持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他退休后,进入天津老年大学认真学习,认真过组织生活,还忙里偷闲去原单位与老朋友、老战友聚会,学习文件,谈心得体会。同时,他作为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还积极参与咨询、调研等社会活动。他常常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党所给予的,我要在有生之年努力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潘长有从马丁炉中出来(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