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名将,守卫扬州时力拒诱降,“誓与城为殉”,城破自杀未死,为清军所执,不屈被害。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扬州人士在梅花屹畔建史可法祠堂,祠和墓相连,通称史公祠。解放后,史公祠被辟为“史可法纪念馆”;门厅之右悬挂着的楠木匾,由朱德委员长亲笔题写,馆内共藏有20余副讴歌史可法浩然正气的楹联。今年3月,笔者借扬州开会之机,专程拜谒了史公祠,并且欣赏到了那些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的楹联佳作。
史公祠内有一副抱柱联曾被江泽民总书记几次引用,格外引人注目。1990年2月19日,江总书记会见台湾客人时讲过这么一段话:“在扬州城外梅花岭,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有一副对联,叫做‘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就很能激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江总书记引用的这副对联为清代诗人张尔荩所撰,它形象地描述了史可法抗敌守城、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和坚贞气节,为后人传诵,确实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令人景仰,使人奋发。
“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此联为清人严保庸所撰,扬州著名书法家吴让之书写。据《明史》记载,史可法之母尹氏“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这事本来无可稽考,而严氏所撰联以文天祥(文信国)、诸葛亮比拟史可法,则生动地表现并赞颂了史可法“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和对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比忠诚,真是再准确不过了,可谓发人深思。
史可法衣冠冢长有墓草,与杭州岳飞坟相似,人称“忠臣草”。冢旁岭上种有许多梅花,寒冬时节,老干虬枝,刚毅劲节,芳清香幽,沁人心脾,恰可比作史公之忠肝烈胆,该岭因此得名“梅花岭”。故后人撰联时常用蔓草、梅花以及代表扬州的二分明月、骑鹤等字样入联,缅怀史公,寄托哀思。比如,清乾隆年间诗人蒋士铨祭扫衣冠冢后撰写了两副楹联:“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结再世孤忠之局,过墓兴哀”、“心痛鼎湖龙,一寸江山双血泪;魂归华表鹤,二分明月万梅花”。清人黄文涵撰联:“万点梅花,尽是孤忠血泪;一杯故土,还留胜国衣冠”。清人吴大〓撰联:“何处吊公魂?看十里平山,空余蔓草;到来怜我晚,只二分明月,曾照梅花”。又有佚名者撰联:“死含瑶草千秋恨,魂傍梅花万古香”。
再有一些楹联则回顾了风雨飘摇的南明江山、血雨腥风的“扬州十日”。如清人朱武章所撰联:“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复古处,梅花泛艳伴孤忠”。再如,1964年郭沫若为史公祠撰写楹联:“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史公祠遗墨厅内还保存了史可法的遗文遗墨,其中亦有一些对联,晴雪轩楹柱上挂有史公自撰的联句:“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琴书游戏六千里,诗酒清狂四十年”,文笔高逸,尽显史公的品格与精神。祠堂东边展橱里有史公两副对联,其一,是拓片,联句为:“自学古贤修静节,惟应野鹤识高情”。其二,是手书,联句为:“涧雪压多松偃蹇,崖泉滴久石玲珑”。后者尤足珍视,乃是史公崇祯辛已十四年(公元1641年)题镇江焦山大明寺画志之亲笔,极为难得。这两幅手迹,一者刚劲浑厚,一者飘逸潇洒,充分显露了史公书法功力的深厚。而其内容,则掬示了史公的高雅节操和刚正秉性。所以,笔者在此凭吊先贤,欣赏楹联佳作,不禁注目流连,感慨良多。
作者简介:缪志远,笔名缪缈,在市委宣传部工作,系本报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