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崛起的中环染整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5775
颗粒名称: 逆境中崛起的中环染整厂
分类号: F127.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6年初,中环染整厂面临产品积压滞销、生产停滞的困境,主任高军决定带领职工建立跳产经营之路。经过艰苦的转产改造,染纱车间变成了面貌一新的中环染整厂。高军和职工们克服了资金、经验和设备等困难,通过市场调研和技术学习,取得了成功。中环染整厂以信誉和质量抢占市场,通过艰苦创业和技术攻关,逐渐成为竞争对手眼中的“黑马”。企业年产量和产值逐年上升,产品远销各地。中环染整厂着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再生产能力,凭借优质产品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企业注重人才培养和团结凝聚,厂长高军成为职工的贴心人,职工们充满热爱和凝聚力。中环染整厂因其艰苦创业和优质产品赢得了多项荣誉和奖章。
关键词: 河东区 工厂 经济

内容

跳产经营闯新路——车间变成厂
  创建于1996年初的中环染整厂,它的前身是地毯九厂的染纱车间。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地毯行业受到了市场经济的无情冲击,市场行情一落千丈,漂亮的产品从交易会的货架上沦落到了马路边的地摊上。地毯九厂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产品积压滞销,生产停滞,企业亏损,大部分职工被迫放假回家。摆在染纱车间职工面前的路似乎只有一条——下岗。
  已在染纱车间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主任高军,面对日渐闲置的机器,眼看着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没了饭碗,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深知20多名职工离不开奉献了青春和汗水的厂子,20多个家庭需要无忧无虑的吃饭。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遍遍地问自己,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一搏。他最终拒绝了开发区一家合资企业的高薪聘请,决心带领车间职工建一条跳产经营之路。高军在正确分析市场行情的基础上,搞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大胆地向厂领导提出了利用染纱厂房及设备的优势上染整针棉织品项目的可行性建议,得到了厂领导的大力支持。经过艰苦的转产改造,濒临倒闭的地毯九厂染纱车间变成了面貌一新的中环染整厂。
  艰苦创业渡难关——全靠“领头羊”
  担任了中环染整厂厂长的高军,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把几十名职工带到了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跳产经营一无资金,二无经验,三无现成的设备,有的就是工人们的信心和拼劲。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光是新项目的土建工程、设备安装等费用就需要十几万元。为了节省每一分钱,高军带领职工们把包给外面施工队干的土建活和外聘技术人员安装调试设备的活全都揽了下来,他身穿工作服与工人毫无两样,哪里有急难险重的活,他就出现在哪里。论技术,高军样样精通,比干活,他样样能拿得起。抡大铁锤的双手磨起了血泡,血水染红了锤把,高军撕掉手上带血的皮,贴上创可贴继续干。他的一举一动深深感染和带动了全体职工,职工们也和他一样,没有一个叫苦喊累的。为了赶工程进度,他们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硬是靠肩扛手抬,把2吨多重的五台染锅一步一声号子挪到车间,安装到位。经过五个月的苦熬苦战,高军和职工们啃下了交付外面施工需一年完成的工程,仅这一项就为企业节约了工费和材料费8万余元。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由地毯染纱转产为纺织品染整加工,陌生的专业术语,生疏的工艺操作,给职工们出了道道难题。首当其冲的问题是闯过技术难关。高军组织职工们找到了不花钱就能学到技术的窍门:组织工人到同行业学习取经,细心学习人家的每一道工序,回到厂里再反复操作演练。遇到了难题及时向同行请教,不耻下问。为了攻破一个个质量难点,高军掌灯夜读,不知翻阅查看了多少资料,一次次从试验中总结经验,终于取得了成功。如今,厂内职工人人都能把操作规程及工艺流程倒背如流,没有干部和工人之分,谁都能熟练地上机操作开车生产。全厂职工一人多岗,一技多能,个个不甘落伍,学技术蔚然成风。
  以信誉质量抢市场—“小卒”成“黑马”
  天津是老纺织工业城市,中环染整厂要算一个“小字辈”。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靠企业良好的信誉和过硬的质量。高军和职工们闯过了一道道技术、质量难关。他们严把质量关,从染整原料抓起,坚持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厂。为了开拓市场,女职工们骑着自行车不辞辛苦走厂串店承揽业务,创业的艰辛和欢乐把职工们紧紧连在了一起。起初,一些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的客户,在“中环”人的真诚和热情的感动下,一个个都成了回头客。职工们珍惜每一个客户,不管活多活少,一视同仁,保证质量,恪守信誉,服务到位。“中环”染的针棉织布疋,规范整洁,手感柔软,定型准确,色泽亮艳,受到了本市及外省市客户的一致好评。尤其是染整出的大红布不掉色,色头正而一炮打响并很快赢得了信誉,现在,“中环”厂已能染整十几个品种500余个色号,产品远销东北、西北、华北市场。质量和信誉就是企业最有说服力的广告,客户一个传十,十个传百,源源而来,已近百家;一度出现了客户排队半个月,等二十天才能染上布的供不应求的情景。
  短短的四个年头,中环染整厂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企业年年上台阶。年产量由1997年的一百吨到1999年突破千吨大关。产值年年递增,1999年达到200多万元,创利税11万元。今年1-9月份产量已达800吨以上,预计比去年可提高30%。“中环”人在成绩面前并没有放慢前进的脚步,他们又把目光投向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再生产能力上。坚持质量第一、顾客至上,以独特色头为品牌优势的中环染整厂,客户不断增多,现有的生产规模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高军和他的职工们又把企业的经营着力点放在了扩大再生产上。早在1997年底,他们就设计制造了可以提高质量和产品档次的“精练”和“碱缩”两条工艺生产线。为缓解生产忙季仓库紧张的状况,他们因地制宜,节约挖潜,组织职工加班加点兴建仓库,扩建操作车间,为进一步开拓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人为本讲凝聚——爱厂如爱家
  市内一染整同行,听说出了个“中环”竞争对手,就来中环染整厂学习参观。他们看到厂里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环境干净整洁,厂长和职工毫无两样,没有干部和工人之分,感叹地说:“我们厂缺少的就是中环这样的带头人和职工中这种发自内心的凝聚力。”
  采访时,党支部书记杨德萍深有感触地说:“中环的每一位职工都十分珍惜自己在经过艰苦创业得来的岗位,他们热爱这个集体,说爱厂如家一点都不过分。厂里10余名党员个个是骨干,急难险重脏的活党员抢在前面,干在前面,领导班子时刻想着职工,尽心尽力为职工办实事,在职工中很有威信,和工人们团结成一个大家庭,办事说话职工们心服口服。”
  厂长高军和党支部书记杨德萍成了职工的贴心人,他们把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为职工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融于日常的生产管理和生活当中。大到企业生产经营,小到职工生活琐事,厂领导对职工都倾注了无限的关心和爱心。高军把全厂职工每个人的生日都记在本子上,每到工人生日这一天,他亲自代表厂领导班子向职工送一份礼物,道一声祝福,职工们感动不已,把对企业对厂长的感激之情转化为优质高产、爱岗敬业、爱厂如家的实际行动,从而增强了企业搏击市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几年来,高军和“中环”人想得更多的是那些困难的职工,他们先后安排了地毯九厂下岗职工40余名,优先安置了厂内两名特困残疾职工,帮助他们实现了再就业。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逐年好转,改善职工休息和办公条件提到了议事日程。厂里新添了蒸饭箱和饮水汽炉,建立了职工之家,不断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同时,提高了女职工福利待遇,增加了全体职工医药费,按期为职工交纳了养老保险,职工住房也得到了逐步解决和资助,职工的整体收入年年都有新的提高。职工们发自内心的说:“当初如果不是高厂长带领我们搞跳行转产,走生产自救之路,哪有中环的今天。”高军在工人们的心目中树起了一面旗帜,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梅花香自苦寒来”,市场经济的无情,白手起家的艰辛,勇于拼搏的磨炼,锻造了“中环”人搏击市场风浪的自信心和意志品质,也使企业闯出了一条新路。1996年中环染整厂荣获市总工会授予的“模范职工小家”称号,1999年被河东区工会评为“先进职工小家”,被“河东区接收办临时党委”评为“金色桥梁战斗堡垒”先进党支部。高军本人也先后荣获市、区级优秀共产党员、市级劳动模范和“七五”、“八五”、“九五”立功奖章等光荣称号。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司淑华
责任者
高军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环染整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