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物化·自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5770
颗粒名称: 镜像·物化·自喻
分类号: I2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自然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社会中人的各种形象。人们常常用动物和植物来比喻自己和他人,这种现象在文学和科学中都有体现。每个人都能从自然中找到自己的形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自喻物”。然而,最能真实反映社会的人的自我的还是大自然的“镜象”。
关键词: 河东区 杂著 文学

内容

大自然是一面镜子,映出了社会中人的众生像。正如人们夸赞的“千里马”、“孺子牛”便是自然界中骏马、拓荒牛的镜像。挺拔的青松、随风倒的小草、只能依附枝干向上攀援的葛藤蔓类,在人类社会都不难找到它们的影子。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人类源于自然,更具体地说,是来源于动物。而在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中,人与动物、植物有那么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常将物拟人,也常以人拟物(或称“物化”);同样,在现代科学中又出现了仿生技术。
  但无论从自然界是人类的一面宝镜里,还是从人们思维方式的“物化”中,每个人都能从万物中找到自己的形象,或称为“自喻物”。
  鲁迅自喻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自喻为“梯子”,让后来者居上,超越自己;地质学家李四光把自己比作煤块,放出所有的光和热;雷锋自喻为“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自喻为“蜡烛”;明代廉洁清正的于谦则把自己比作石灰石。他吟出的绝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便是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威武不屈崇高品格的写照。
  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房玄龄有一段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知。”时至今日,我们发现了无处不在的第四面镜子,这就是大自然。在这面镜子里,我们能看到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也能看到“为官一方”的政绩。尽管有了“自喻”,有了物化,但能真实反映社会的人的自我的还是大自然的“镜象”。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风雷
责任者
颜昌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