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大学生,喝茶不是为了什么品味茶的情调,抑或附庸风雅。只不过高考那年读了佛与茶的关系那本书后突发奇想,便用茶权作我夜半苦读的兴奋剂了。
据佛经传说,茶原是禅宗达摩祖师的眼皮变化生长出的树,众信徒为防止静心去性、修炼打坐时困盹,而采其叶煎水喝之以解困乏。后人遂常用“茶禅一味”来“以茶释禅”。我不懂佛经,但看来最初茶与佛的关系也是解困去乏,于是我也喝茶。
那时喝的是一种清茶。抓一大把茶叶倒进水杯里,滚沸的开水“哗啦啦”一下倒进去,顿时满屋子都飘着一股清香。每次喝茶我都不由自主作咧嘴龇牙状——因为茶太浓了,清茶本来就苦,况且我一放就是半杯,又不肯多加水,那时是“一切为了高考”,现在回忆起来,那些日子每晚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咬着牙灌下一杯浓茶,然后埋头用功背书到深夜1点。
困了喝口浓茶。学累了就向杯里倒些水,看那深绿色的茶叶打个滚儿接着又沉下去。于是就会有一种很悲壮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如同这茶叶,在功课的“热水”中跌滚爬打,却总是不能浮出水面,然后就很伤心,再然后得继续学习,就这么每夜以茶相伴倒也熬过了高考。
后来就进了现在的大学。人变的越来越懒了,只是喝茶依旧,偶而也看茶叶在水中游,却只觉得它好累:热水冲一下就翻一翻身,茶——现在倒像我了,被考试的热水冲一下才翻一翻书。
茶还继续喝,只是清茶换了花茶,绿茶换了红茶。在校园里也洞悉了喝茶还有很多讲究,不久我又试着用砂壶泡一杯潮汕“功夫茶”了。同学中的茶道老手告诉我,茶要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呷。我还学会闭上眼睛默默回味茶水那淡淡的带点苦味的清香了。可是总觉得现在茶里还少点什么,远不如高考时那么受用。
一天傍晚,我又喝茶了。紧闭着嘴巴,任那份清苦慢慢地荡漾开来,恍惚中感到唇边沾着点东西。伸手去掸,却是沾在杯边的未被泡过的茶叶,皱巴巴的一小条,甚为干瘪难看,便顺手把它扔进杯子。我静静地看着它,那小东西自在地在水里慢慢游着。忽然我发现那暗绿的颜色竟是在一分分地鲜艳起来,卷曲的叶脉也在一点点舒展开来。一会儿功夫,变化为一片新鲜可爱的小叶子浮游在水里。
我不禁惊异于眼前这奇妙的变化了。这是什么品牌的茶叶?是龙井还是毛尖?当然这并不重要,什么牌子倒无所谓,只要是茶,只要不断吸水分就能焕发出光彩来。这也正如我们大学生,什么名牌大学或者说什么样的环境都一样,只要努力学习总能成才。
我想,茶的滋味就在于:一方面感受越来越淡;另一方面回味又越来越浓。它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也在奉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