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5706
颗粒名称: 不能忘却的记忆
分类号: TV213.4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不同城市生活中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体验,从而引发了对节水意识的重视和呼吁。
关键词: 邯郸 水资源 节水意识

内容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居住地——邯郸,是个缺水的地方。十年九旱,记忆中很少下雨,常听收音机里广播,要搞抗旱保丰收。周围一带既无河、更无海,孩子们惟一可以玩水的地方,是炼钢厂废弃的一个水池子,而哪里仅有约半尺深浅的雨水。
  部队的家属院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有东、西两眼相距甚远的水井。需要把水绞到水塔里,然后才能接水。住得近的人家,可用盆接桶提;居住远的人家则要挑水吃。有时赶上水塔里没有水了,或停电或管水塔的人没在,就得耐心地等着,因为都知道水不是自来的。
  有一年大旱,东井也没水了,全家属院的人都要到西井去打水。接水的人排成了长队,扁担像长蛇。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家准备了一个小竹扁担,是用整根竹子做的圆扁担,黄灿灿的,再配上粗铁丝做的挂钩,看上去挺精巧,可当扁担放在肩膀上时,就不是那么美妙了。二里地的路程,在我们看来是那么遥远,两个没盛满水的桶压在稚嫩的肩上,是那么沉重。挑一趟水下来,尽管中间要歇七八次,可肩膀还是被压得红肿起来了,从此,便不敢浪费水。
  十四岁到天津,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了那么多的河、那么多的桥,很为到了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城市而自豪。但不久我就尝到了喝咸水的滋味。多好的茶叶也沏不出好水来,多好的稻米煮出的稀饭也是咸的。不由我又怀念起邯郸的水井,水尽管少,但水不是咸的,喝到嘴里是清凉甘甜的。天津的水,俗称可以“腌咸菜”,喝这样咸水的日子何时到头呢?天津的人民盼水、盼好水,盼来了“引滦入津”。这浩大的造福于民的工程,有多少人付出了血汗和艰辛?
  大多数市民的惊醒,才唤起人们节水的忧患意识。这时大家才意识到,滦河水也有用完的时候。君不见,滦河水库因库水锐减,库地裸露已长出片片青草或种上庄稼。如不珍惜水源,终有一天水会比油贵。那时候人们就会后悔得惊呼,当时怎么就不知道爱惜甘甜的滦河水呢!怎么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呢!
  最近欣闻“引黄济津”工程已由国务院批准实施,不久我们将喝到同样甘甜的黄河水。水,给我们留下了不能忘却的记忆。让我们防患于未然而造福子孙,为了今人和后人,从现在做起,爱护环境并珍惜每一滴水。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路超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邯郸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