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追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5645
颗粒名称: 永远的追随
分类号: G258.2
摘要: 本文讲述了王瑞军与河东图书馆的缘分,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下的图书馆经历。从最初的美丽建筑物到后来的漂泊生涯,再到新馆的建成,作者通过描述图书馆的变化,表达了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对美好理想的梦幻的向往。
关键词: 河东区 河东图书馆 王瑞军

内容

自那年的秋天开始,我与河东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便追随着她的足迹,情真意切,绵绵不断。
  1987年,我从天津铁厂调回市内,热心的朋友们便给我搞到一张河东图书馆的借书证。那时的河东图书馆位于十一经路上,与河东区委毗邻。一天,我在区委开会,休息时顺便去了图书馆。
  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院子中间那座美丽的建筑物。它的前庭,呈半圆的拱型,落地窗,流溢着异国的情调。院中花木扶疏,晚开的芍药淡淡飘香。图书馆内,则是展柜高雅,一排排高耸陈列的书籍,使整个图书馆变得静谧、温馨、典雅。
  我欣喜自己又拥有了这样一个地方。我想,她会使我像以前在天津铁厂的阅览室那样,能静静的坐在那里看书,其实有时并不看书,只是凝坐窗前,任神思遐想。
  记得那天,我借了一本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夹着书出来,回头望去,细雨正洒在小楼一角。“小楼一夜听春雨”,这样的句子,竟跳上心头。那纷飞的雨丝伴着我的憧憬,便永久地留在记忆中了。
  然而,她只能留在我的记忆中了。几个月后,随着立交桥的建设,那座美丽的图书馆被拆除了。从此,河东图书馆开始了她漫长的漂泊生涯。我便像一个痴迷的呆子,追寻着她的脚步,蹒跚前行。
  有一阵子,她搬到了津塘公路边的一个高楼上。说是高楼,是因为它的每一级台阶都很高、很陡。记得有一次,我感冒发着低烧,挣扎着爬到四楼,抓住扶梯喘息,太阳穴“砰砰”跳得生疼。那一次,我真是领教了高楼的高台阶。这时候,图书馆已没有阅览室了,只有一间大房子办理外借。就是这样,我仍在这里找到了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欧文·肖的《嘎那之夜》,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夜晚》,仍然使我平淡枯燥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梦幻与希冀。
  到冬日飘雪的一天,我去还书,只见大门关着,门上晃动着一张通知。我读了才知道,图书馆又开始漂泊了。
  终于,在大直沽纵横交错的居民胡同里,我又找到了她的踪迹。只见十平方米的房间里,灯光、煤炉子、书籍,给我的印象:一切都是灰色调的。
  但管理员们笑着显得很温和,也很善意。我熟悉他们很久了,有几个大姐和一位男同志,我跟着他们跑了这么多的地方。虽然至今我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我们也从不交谈。但我知道他们中很多是大学生,很有文化,很有修养。他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坚守着他们的书籍,敬爱着他们的职业。
  他们说,新的图书馆正在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这里不过是暂时栖身的地方。你找书读吧,有好书。
  他们的笑使我的心情好起来,是啊,找书看吧!当然,置书、看书的地方应该是一个圣洁的殿堂。既然殿堂在建,我们何不首先在心中建起一座殿堂呢?于是,在那一片灰暗的背景下,我又找到了《乔治·桑传》。
  终于,新的图书馆建成了,在十三经路上。
  她蔚为壮观,气势恢宏。馆内设施一流、功能齐全,还引进了先进计算机管理系统。管理员中新来一批大学生,年轻、锐气、新潮。
  后来听说,河东图书馆被评为全国先进图书馆。
  建一座美丽的宫殿容易,筑一座永恒的精神宫殿难。这么多年,无论怎样的飘摇,人们始终在找寻着他们的精神家园,追随着美好理想的梦幻。站在这美丽的图书馆跟前,我想,人类正是因为有了书,有了图书馆,才活得有滋有味。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瑞军
责任者
王瑞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