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酒行业中,万荣公司就像欢声喧阗人头簇拥的赛马场上突然出现的一匹黑马,它昂首奋蹄穿越跑道,奔腾间显示了无限活力。公司财务报表是最好的诠释:1984年,公司的前身——河东区糖果糕点公司采购批发站的年销售额仅27.2万元,发展至1997年的万荣糖酒食品有限公司,年销售额为2815万元;十三年间,商业销售额平均年增长率为142.90%。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十三年,正是消费资料市场步生产资料市场后尘,经历了“孕育准备——实施转制——完成转制”的艰难历程,同时,商业体制改革又为杜世起这样一批青年企业家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机遇。但1996年作为天津市首批108家公司制试点单位之一的万荣公司的成立,是天时、地利、人和交汇的必然结果,是40名职工众心所向,是顺应企业改革的必然,是新兴的万新村地区大市场在河东的悄然崛起。
这又是一个名副其实日新月异的十三年。商业竞争需要企业的资产实力、运作方式、融资手段,企业家的全部智慧、超前意识和决策能力。试想,当许多国有大中型商业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泱泱大潮里浮沉时,万荣公司却能够躲开礁石、绕过险滩,充分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在百舸争流中采用“夹缝战略”,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航道。
万荣公司总部的大厅装修一新,足可召开公司的股东大会;而公司经理层和财务部门的办公室都成为大厅的耳房,这也充分显示了公司股东大会的权威。早听说:1996年组建时,万荣公司的38名职工都是投资参股的股东。那么,他们都在大会议厅占有一个席位,在椭圆形会议桌前有一把椅子。会议厅本身已经渲染出强烈的民主管理氛围,以至于后来当记者获悉公司领导班子身先士卒的种种感人事迹时,便愈加理解万荣公司兴旺发达的原因所在。
杜世起是商业战线的实干家,但你要求他有条不紊地讲述创业史,显然是勉为其难。他,1米72的中等个儿,身材魁梧,端正的四方脸上透着平和;他的透亮的眸子,充溢着血丝的眼球,磁力线般的鱼尾纹和隐隐隆起的眼睑,使他坦诚的目光闪耀着无言的睿智……杜世起睇视办公桌上那几瓶样酒,思维开始复位。他说,现在干企业难,干商业企业更难。顾客的品味越来越高,喝酒同穿衣一样,都有一个时尚和新潮的问题。老百姓喝酒从白酒、啤酒到色酒,酒类市场也是瞬息万变。我们当经理的责任就是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组织货源和销售商品以赢得商业利润……听着他这番话,记者骤然想起公司党支部书记丁恩惠讲的一件事:河东劝业超市开业前,公司史董事长、丁书记和杜世起三人去推销商品。超市采购部负责人听说他们是河东糖酒批发站来的,马上接口道:我知道,那就是杜世起批发站。真是久闻其名、不识其人,殊不知,杜世起本人就面带微笑站在他的面前。
杜世起高中毕业下乡去河北省肃宁县插队。一年后,他经队里推荐参军入伍。
难忘的军旅生涯锤炼了杜世起的韧性。他服役的海军工程兵负责胶东山区军用机场及兵工单位的坑道作业。在黑暗的充满风镐声、火药味和粉尘、塌方的山洞里,杜世起和战友们三班作业,用铁丝簸箕背石装车,一次次地出色的完成了国防施工任务。一年后,他被调到营部仓库当上了军需品保管员。在秩序井然的仓库里,他开始学习熟稔上千种军用物资的性能、质量要求、价格和产地。他开始钻研物资管理的基本知识,并接触了经济核算、“ABC管理法”和价值工程,这一切都为杜世起后来从事商业工作奠定了基础。
1981年杜世起复员后被分配到商口工作。1984年任河东区糖果糕点公司采购批发站副经理,1986年任经理,他从一名解放军复员战士,逐步成长为一个竞争商海的企业家。
那是1986年阳春三月的一个夜晚。在张贵庄路尽头,靠近京山线的小院里有一间屋子还亮着灯,那是杜世起独坐桌前起草年度工作安排。十几天前,他被公司任命为批发站的经理。但是,统共才十来个人,实打实的2万元流动资金,再加上不足20平方米的两间办公室和几间破仓库,要完成市、区领导提出的发展商品经济的任务谈何容易?!白天,他找到了区公司经理。区公司能给他的最大支持是:要批发站接管毗邻经营不善的春林食品店,连同它的人员、商品及库房。当时,这属于国营企业编制调整下一步怎么办?他披衣走进浓重的夜色里。京山线上骤然亮起一束灯光,“牡丹江——北京”直达快车呼啸而来……杜世起脑海里突然闪出“目标”这个词儿,他想:新班子必须发动群众,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就像列车运行或是当年沂蒙山区挖坑道般排除困难不断向前推进!
谋事在人。以杜世起为首的批发站新一届领导班子通过市场调研,明确提出“调整批发商品结构;改‘倒倒进货’为货抓源头,改‘以本行业服务为主’为面向市场销售,改‘坐等经商’为上门推销”的经营策略,它也就是后来闻名商界的“一调三改”工作方略。但是,要实现这个具有超前意识的方略,需要企业内部机制的转换。新班子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及时出台了一套以定岗、定员、定责为核心的经济责任制考核管理办法。同时,激励机制向营销一线倾斜。当内部诸事甫定之后,杜世起和主管批发业务的副经理就开始了茹苦含辛的闯市场。他们去四川、贵州、山东,造访生产厂家;他们对全国大型批零市场进行综合调查,洒下一路路汗水,交下一个个朋友。大量的市场信息促使新班子决心沿着“以白酒为龙头,多层次拓展糖果、食糖、食品、罐头、饮料,全方位创收增效”的经营方向放手大干!群策群力初见成效。1987年,这个批发站实现销售额519万元,上缴利税14.6万元,开始令人刮目相待。以后的几年拼搏则真正意味着批发站的崛起。该站所经营的“四特”、“安酒”等品牌的白酒源源涌入津门,因价廉物美而广受赞誉,且销售量在全市名列前茅。杜世起首引津门的“大白兔”牌清凉奶糖、软糖为批发站独家经销,更是妇孺皆知。时至1992年,批发站的年销售额已达1573万元,这些都使它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站跃居区公司的龙头企业和利税大户。
但是,事物发展总是呈螺旋形上升,批发站也同样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考验。1992年下半年到1994年初,商业销势低迷,批发市场刮起了“降价风”。其势所向披靡许多批发站因亏损而被迫停业,河东区糖业糕点采购批发站同样感受到强劲的冲击,这期间营业额在增长,效益却在滑坡。杜世起和他的“一班人”,在这场风云突变面前深感作为“中介商”的被动,他们审时度势开始新一轮的经营策划。然而,企业决策需要支撑点。杜世起带领班子成员进行大范围的市场调查。他们根据糖业糕点酒类市场生产、批发、销售的特性,决定在批发站就地改建“万新食品商厦”,实施批发、零售“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改单一批发经营模式为批零兼作模式,实行批零“一条龙”。他们统一干部职工思想,斥资60万元,分两期建成万新食品商厦,于1994年5月底正式开张。商品价廉物美,深受群众欢迎,那川流不息的顾客,那倒映着蓝色天穹的玻璃幕墙,成为天山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
公司董事长史秀阁在介绍情况时,说:万荣公司的发展得益于一个由实干家组成的班子;一个党性强,步调一致的班子;一个坚持发展经济,为广大职工谋利益的班子。
作为这个班子的代表,杜世起丝毫也不敢懈怠。职工们还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1998年山东张裕葡萄酒公司派销售员押车送货,顺便同万荣公司领导见见面。不料车到之后,张裕的客人找不到一位经理,他无奈中朝库房走去,再逐一打听,原来万荣公司经理全都上了大垛。那两个码箱的是副经理冯树彬、尚双利,那负责监卸点数的是温文尔雅的女副经理马驰,那扛箱登高干得比谁都欢的是经理杜世起和书记丁恩惠……张裕公司的销售员惊呆了,他回山东后逢人就说这件事,他说,在万荣公司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国有企业?!
1996年,“批零一条龙”的经营格局已经形成,杜世起在区公司领导的支持下毅然进入天津市首批企业改革试点单位的行列。同年11月,一个包含河东糖业糕点公司国有资产股和企业职工股所组成的、有39名股东的、新型的万荣糖酒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公司运行伊始,杜世起果断提出——“抓稳白酒,抓好色酒”的新策略。并派人与生产“五粮液”、“白沙液”、“齐民思”的白酒厂家,与通化、张裕两个全国著名的葡萄酒厂都建立了总经销关系。1997年白酒的销量210万公斤,色酒销量达112万公斤,分别增长了88%和486.27%。通过这一个回合,万荣公司在津门酒类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公司成立三年多来,首先从经理到普通职工自始至终将提高服务质量,树立企业形象作为一项经营战略任务来抓。现在,万荣经营的品种已有1200多种,增加了50%;二是,为确保售出商品质量,公司严格实行进、销、存“三把关”和“店、门、组”三组负责制;三是明码标价,综合毛利率比同行低3-4个百分点;四是计量准确;五是环境整洁、文明经商。新兴的万荣公司先后被市、区授予“诚信单位”的光荣称号和“市级青年文明号”,还多次评为市、区物价、计量、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的先进单位。1999年,万荣糖酒食品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035万元,实现利税53万元,人均创利1.3万元。经理杜世起也在1996年被评为天津市“九五”立功先进个人和商业技术明星,1998年天津市劳动模范,1999年市、区商业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商业系统经营管理者标兵、商业优质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和创建万新精神文明示范地区先进个人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