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腿子”的哑剧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5236
颗粒名称: 踩“腿子”的哑剧艺术
分类号: J722.2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间高跷会是天津一项待发掘的广场艺术活动,已有1200多年历史。由16-20人组成的高跷会,通过踩高跷展示剧情,吸引了众多观众。高跷会分为文高跷和武高跷,其中有一折戏“傻妈妈与傻小子”深受欢迎。陈玉发先生是高跷会的教练,热衷于这项与民同乐的活动。希望高跷会能在天津保持长久传承。
关键词: 河东区 高跷会 广场艺术

内容

在天津浩瀚的人文景观中,还有一项尚待发掘、整理和创新的广场艺术瑰宝——民间高跷会。“高跷会”是踩高跷爱好者的自发组织,它是伴随着群众性的“祈天”、“酬神”、“庙会”等活动而产生的,具有崇武强身、自我娱乐和聚众同乐的特点。它的出现可以溯源自春秋战国,距今已有1200多年。
  “高跷会”一般由16~20人组成,故称为“16腿”;其中2人敲锣,2人打鼓,还有会长和教练,实际上场的才12人。这12名演员,凑了对儿轮番上场,如:棒子(饰行者武松)与缨纥(饰三太子哪吒);柴夫(饰拼命三郎石秀)与“座子”(饰母大虫孙二娘);青杆(饰小青)与白杆(饰白娘子);公子(饰高衙内)与美人(饰林冲娘子);还有逗哏的傻妈妈与傻小子等。由于踩高跷是一项民间艺术活动,它以蓝天为布景、大地为舞台,同时在戏情编排上不受年代界限,颇能招徕观众。可以想象:一时间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一对身穿色调鲜艳的戏装和抹了重彩浓妆脸谱的演员,扭扭捏捏、颤颤巍巍,在惊叹声和欢笑声中完成全套动作。高跷又分为“文高跷”与“武高跷”两种,前者主要通过演员的形体、表情来展示剧情,而后者偏重高难动作。但也有文武兼顾的,例如“傻妈妈与傻小子”这折戏,只见傻妈妈一上场便水袖轻甩、左顾右盼,那腰围若桶偏作袅娜状,那涂脂搽粉的媒婆脸而自以为美若天仙。就看她“腿子”一并,双手拈起额际两朵纸花,顿时笑逐颜开来个大旋转。这恰到好处的一颦一笑,这美与丑的强烈反差,使观众感到滑稽的同时也会生出某种省悟。尤其在收场时,傻妈妈身子后仰弯腰成“一”字,这需要几年站桩的腿功和腰肢的柔韧;而此时,扮成下三流纨绔子弟的“傻小子”则呲牙咧嘴、得意洋洋挥舞着一杆马鞭子!据说这个折子戏深受欢迎,每每观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笔者特意拜访了原“同音高跷会”总教练陈玉发先生。陈先生今年已74岁高龄,他1米82的瘦高个儿,目前除右耳失聪外,身体很硬朗。他说,踩高跷已被列为本市广场艺术民间联谊会保留项目。他本人13岁加入河东娄庄子高跷会,从师学艺。当时对旋转亮相、劈叉卧鱼、作蝎子爬、腾空翻滚等基本功学习非常投入,1992年他在同音高跷会所指导的传统节目“渔樵耕读”曾获上海龙华庙会的特别荣誉奖。
  陈先生谈得兴奋,禁不住在他房间地砖上做了个潇洒的亮相旋转。当笔者问他,你为什么热中于这项民间艺术活动时,陈先生回答道:“我对发展高跷会孜孜以求,并终生无悔!因为它是一项与民同乐的活动。每当我扮妆、穿好彩衣、踩上‘腿子’,我就进入了角色。这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那时候我和高跷艺术融成了一体……”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国特使马伽尔尼在津逗留期间,欣赏了道台衙门前土坪上的高跷演出,他称之为“哑剧”。但愿这种给老百姓带来欢笑的踩了“腿子”的哑剧,在河东的土地上万古常青。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尹酩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