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书”字亦风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5007
颗粒名称: 不著“书”字亦风流
分类号: I26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的《观书有感》以写景论景的方式,隐喻读书滋味和心得。诗中的“清”字贯穿始终,通过池塘的清澈表达出心灵净化的重要性。读书应学而不厌,不断深化认识,开阔胸襟。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刘福祺 杂著

内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命曰《观书有感》,却全篇写景论景,始终不提观书。初读似觉不着边际,文不对题,但仔细玩味,便觉无一句不关于书,不一字与“观书”脱节。掩卷而思,如嚼橄榄,初不知味,继而味出,久而味浓。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明丽洁净、开豁旷远的庄园风光:玲珑小巧的一方池塘,清澈平静,水波不兴,仿佛支开了一面光洁照人的镜子。——这是近景,是地上,是静景。远景呢,天空呢?有蓝天,有白云,而且蓝天白云时行时停,时分时合,缠缠绵绵,悱悱恻恻。——这里不仅有了动态,还有着感情。尤其妙不可言者,前者为实写,后者乃虚写,高空中聚散分合、流动变换的景象是俯身低首从硕大无朋的方镜中欣赏的。观览侧影,更使人心醉。
  美则美矣,丽则丽矣!但如果仅仅以为朱熹善于描摹景色,便有失偏颇了。这两句诗其实是借美妙的景色来抒发美妙心境的,朱熹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治学从教五十余载,著作极为浩繁。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当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读到“脑中豁然以明”的时候,心境会宁谧恬静,舒适惬意,仿佛清冽洁净而无波无涟的一泓池水;而思虑清晰,思想明澄,心灵纯净,心境开阔,辨人识物,一览无余,仿佛天光云影,一目了然而分毫不爽。
  貌似状写池塘之美,隐喻读书滋味和心得,贴切之至,自然之极。
  前二句景色,要而言之,在于一个“清”字;苦读之后,心境升华,也应一言以蔽之曰“清”。第三句便就这个“清”字发问,以便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究其中道理。“问渠(它,方塘)那得清如许(这样)”,转得利落干脆又切合情理。末句的回答,正确深刻,精辟透彻,富有哲理,砥人砺世。一潭死水,久而必腐、必污、必臭,怎么能明澄如鉴?唯有仰赖源头活水,不断地汰陈更新,才能保持池水的清新和明澈。正如一二句本意在于借观景以写观书一样,三四两句,貌似议景,实则议书。读书无止境,只有苦读不辍,学而不厌,既学又思,才能“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才能不断净化心灵,深化认识,升华境界,开阔胸襟。
  写景美,论述深,喻得巧,耐品味。——这是此诗所以传世的根本道理所在。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福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