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华属于那种大器晚成的私企老板。四十八岁以前,他是一位端着国营企业铁饭碗的干部,无忧无虑的在国有企业稳稳当当地干了近三十年。
在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鼓舞下,已是天命之年的李云华毅然扔掉铁饭碗,端起了当时人们还很难接受的“泥饭碗”。不安分的想法来自“穷则思变”,来自他那要追求不平凡的思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很快,国有企业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面临着转轨变型,李云华虽然在企业有一份稳固的经济收入,但已年届五旬的他上有老下有小,三个孩子都上学,生活的重担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于是,他也狠狠心,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也为了检验一下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力,他顶往周围的议论和善意的劝告,毅然决然地放下铁饭碗,义无反顾地下海自己当起了老板。他为自己在四十八岁这年选择一条自己为自己设计的路而自豪,哪怕前方的路布满荆棘。
李云华下海后,还是立足于搞建筑的老本行,当时正赶上天津市要用五至七年的时间完成危陋平房改造,房地产业异军突起,敏锐的李云华发现混凝土这个产品在建筑业上是个空白,他开始思索办一个混凝土搅拌站。当时场地是个难题,因为混凝土搅拌是个特殊的行业,不但脏、噪声大,而且环保要求很高,中环线以内不适宜搞这个项目,基于这种情况,李云华在驻区部队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废弃的大泥坑,开始了他最初的创业阶段。
产品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稳脚跟,这个难题摆在了李云华等一班人的面前。他们用的搅拌设备不是进口的,而其它搅拌站的设备用的是德国设备或日本苍北设备,功率和实效都比国产设备高。面对这种情况,李云华没有被吓倒,而是从现场管理和服务质量抓起,创造出不用进口设备而产品质量要比用进口设备还要高的奇迹。首先从管理上要效益。在和平混凝土搅拌站的现场上一辆辆混凝土汽车排列有序,个个司机待命出发,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午间,也要求司机坚守岗位,不准脱岗,用料单位随叫随到。其次向服务质量要效益。和平搅拌站在接受业务时,从不挑肥拣瘦,好干的活和难干的活都干。记得有一个工程的监管人员提出要求给他们工程供的混凝土质量标准要高,他找了几个混凝土搅拌站都不敢接,怕达不到标准,但找到和平搅拌站后,李云华主动接受下来,并且按照客户提出的质量要求,严把各道工序的质量管理,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供货任务,受到该工程监管人员的好评,建立了长期业务关系。
李云华还为自己和员工规定了严明的纪律,要求对施工单位不准“吃、拿、要”,无论什么天气、什么时候,只要施工单位要料,不讲任何条件、多、快、好地为施工单位提供优质服务。
和平搅拌站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引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力求高效快捷的运转,为筑就高品质的大厦而不懈努力,几年来,他们搅拌出来的混凝土不仅没有输给西德和日本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反,质量却比他们好,效益不断提高,知名度越来越大,连续两年被市政府命名为百强私营企业。天津近几年拔地而起的具有西欧风格的凯旋门大厦、中西结合的祥云大厦、华盛广场、和平体育场、滨江购物中心等,都是用和平混凝土搅拌站生产出来的混凝土筑造而成的。
李云华致富以后,思想不断升华,不单纯考虑挣钱,而是在考虑如何回报社会,为社会创效益。他积极克服困难安置下岗职工,为政府分忧解难。对待员工,李云华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关怀备至。每天食堂都准备好可口的饭菜,等待员工归队。站里无论哪一位员工的长辈过生日、病丧,李云华都会拿出钱亲自问候。他把员工当成亲兄弟,同甘共苦,员工们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大哥。有一位职工的母亲去世,站里为他补助了四百元钱并送去了花圈,这位员工非常感动,他说:“和平搅拌站是一个私营企业,我过去在大单位也没有见过这样对待一个普通职工的,何况我只是个下岗的临时工,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来报答老板的关心”。李云华常常这样说:“对员工我实行的是“管、用、养、修”。管,管理上要严要求;用,用上要倍加爱护;养,对员工们要关心、要培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修,提高修养,教育他们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人。
李云华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仍是非常谦虚地讲,这是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党的政策,给了私营企业成功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