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去一夜旅途的疲惫,轻松地走下北京开往大同的特快列车,又转乘公共汽车来到大同以西16公里的武周山下,眼前顿时觉得一片开朗。远处的武周山平地而起,巍然耸立。半山腰竟然是点点岩穴,洞洞石窟,阳光下尽染宏伟气势,格外壮观。这里就是被誉为东方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
遥望云冈石窟,东西绵延一公里,回眸时代变迁,上下风光几千年。山中原有53个较大的洞窟现在残缺不一,深浅有别,且从格局上看仍是错落高低、形体各异。记载中的51000多尊石雕造像更是神采奕奕,有的形态端庄,有的色彩富丽,有的气宇轩昂,有的威严不屈,也有的善意扑面,也有的恶目怒颜。石雕众多,难以胜数,造像磅礴,目不舍视。尊尊塑像,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大到巨佛,小到微雕,无不融汇着雕刻工匠们那令人拍手叫绝的技艺和创造者的聪明才智。
云冈石窟开始凿于距今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其中主要的石窟完成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大约自和平元年(公元460年)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而造像工程却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整个工程自始建到竣工历时100年。云冈石窟的建造工程声势浩大,惊天动地。参加开山凿石的劳动者成千上万,人海如潮,轰鸣鼎沸,喧嚣浑然。据说当时仅每天所吃掉的食盐就需要一万五千斗,可见浩荡雄伟的气派。
根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围岩结构,真容巨状,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这壮丽的景观,不仅前所未有,就在今天也仍然显示出强大的艺术魅力。
仰慕这古老的东方文化艺术,感受到一种由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与西方佛教艺术精华融合而产生的生气勃勃的北魏风格和独特的民族象征。在现存的一千二百多个窟龛中,依然保留着随岗附岩,宜山形,宜地貌的合理布局。整体结构大致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东三窟为群穴之首,里面三尊造像精雕细刻,栩栩如生;中五窟的中央坐佛,高有17米,两腿而盘横宽15米,脚长4米还多,仅一个中指就2米长;西二十一窟中间凿有仿木建筑的五层重檐方形塔柱,展示出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采。
窟内造像或坐、或立,或挥掌展臂、或拢手合揖,形象逼真,维妙维肖,高而不拙,微而不渺。菩萨、力士和飞天雕塑生动活泼,犹如神灵再现,使窟墙穴壁四处生辉。藻井上雕造的蟠龙似驾雾腾云,虎吼若怒震山川,雄狮昂首披发,金翅鸟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我曲径漫步,走过石窟,瞻望造像,倍感富丽瑰奇和深藏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又从那些残垣断壁的沧桑中看到了漫长岁月的风蚀和人为残酷破坏的痕迹。好在解放后,国家和当地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加强了管理,使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幸存。相信这不朽的雕刻艺术杰作将永远和祖国山河同在,将会流芳百世,相传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