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鞭炮响起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4552
颗粒名称: 欢乐鞭炮响起来
分类号: K892.18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路超英一家人对放鞭炮的热爱和欢乐,以及随着时代发展和观念更新,人们需要寻找替代放鞭炮的新形式来烘托节日气氛和保护环境。虽然燃放鞭炮带来的欢乐气氛会长久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但传统习俗也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 河东区 春节 鞭炮

内容

春节快到了,虽然我对放鞭炮不大热衷,可儿子及家人却喜爱放炮,因为燃花放炮的光色音响融入心海里变成一片欢乐。
  记得儿子才10个月大时,姥爷给了两本杨柳青年画微缩本。82岁的老奶奶则盘腿坐在床上,以年画为教科书,给不足1岁的重孙子进行着启蒙教育。翻开一页页画面,隔辈人在问答交流。
  老太太用青筋暴露的手指着一幅画面,道:“宝,这是啥?”不会说的儿子睁着大大的眼睛,看了画面一下,小手向上一扬,嘴里发出“咚—嘎”的声音,还没等我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两人在床上已乐成了一团。我低头一看,原来画上是一个胖娃娃一手捂住耳朵蹲在地上点炮竹。望着这一老一少,我也止不住地笑。
  儿子2岁时我就把他裹得严严实实的抱到楼下去看除夕晚上的放炮。漆黑的夜空,他对轰响的鞭炮声还不习惯,但稍顷,当看到五彩的烟花时,他乐得张开了嘴。等到儿子4岁时,他已加盟到男子汉的放炮队伍里。当一篮子炮竹快放完时,爷爷就命令他“快回去拿炮!”儿子就乐滋滋地跑上楼去运送鞭炮,小脸冻得通红,眼里却闪着兴奋的光。后来也许是嫌不过瘾,就让我找来一根小棍儿,挂上一溜小鞭,点着了鞭芯又闪得远远的,随即传来一阵清脆的小炮声。或许是城市中能显示男子汉勇敢和胆气的活动太少的缘故吧?孩子能独自放炮,似乎也变成了某种炫耀。
  一家人在一起放炮,更增添了其乐融融的气氛。过去每到新年钟声快要敲响时,一家人都纷纷从电视机前站起来,陆续走下楼去放炮。而我对放炮的感觉是随着儿子的长大而加深,他从单手扔小炮到侧身伫立,拇指和食指夹住引线咝咝冒着火花的“二踢脚”,随后又看着炮在爆炸中升腾向天空。
  放炮中人人都可以是主角。大人放,孩子放,男女老少齐上阵,难得的是一家老小都参与。当除夕零点后,屋子外面密集的炮声渐入高潮,周围邻居几乎倾巢出动。你看,有的新衣服弄脏了,有的脸上染上了烟黑,有的手套崩破了,可没有一人埋怨,人人喜笑颜开,俨然是从战场上凯旋归来的勇士!因为过年放炮的人们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感觉。在鞭炮烟花中,儿童们看到的是新奇的人造景观是五彩斑斓的梦,中年人从中看到了是人生辉煌的展示;而老年人在烟花中感受更多的是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辞旧迎新放鞭炮是我国多年来的习俗,古籍中记载,用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劈啪”的炸声,以此驱鬼除邪;唐朝发明了火药,更使爆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宋朝以后就制成供娱乐用的炮仗和烟火。现在的爆竹种类繁多,烟花变幻五光十色,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国力强盛,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一种反映。
  但就我家来说,儿子放炮的热情略减,问其原因,儿子坦言道:“过去可玩的东西太少了,当然盼着过年放炮!现在玩的空间这么大,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叫我辈人听了还真有些吃惊。但反过来想真是传统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凡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习俗就落伍,落伍则可能被淘汰。过年不放炮,当然,换一种方式行不行?回答是肯定的。为减少环境污染和人身事故,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结束放炮的历史也许为时不远了。当然人们需要寻找一种替代放鞭炮的新形式,它既不污染环境,又能烘托节日气氛,且能为各种文化层次的人们所普遍接受,是鞭炮录音带?鞭炮光盘,还是礼华灯?!
  我们正在寻找。然而燃放鞭炮带来的欢乐气氛,仍会长久地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路超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