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称楹联,老百姓谓之“对子”。它是我们华夏大地上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样式。它以工巧的对仗见长,再配以精湛的书法艺术或是堂柱浮雕,其内容则读来琅琅上口极富有思想。两千多年来佳句迭起,泱泱然汇成源远流长的“对联文化”。对联深受群众喜爱,它无所不在:农家小院、名人书斋、深山古刹,乃至大型集会。对联像诗词但又不是诗词,就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思想火花的格式化;是古典诗词海洋中的一朵朵浪花。
相传,对联是由春秋时期的“桃符”和“门画”演变而来的,从避邪为目的发展为抒发佳节喜悦之情的“对子”,无异是民族习俗的一种飞跃。对联在唐代随格律诗而兴盛,宋代则广为普及。至清代,它进入鼎盛时期,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集中描写了贾宝玉等人为大观园景物题对联和匾额之盛况,贾宝玉在藕香榭题道:
芙蓉影破归兰浆
菱藕香涤泻竹桥
小说通过对联显示了贾宝玉别具一格的出众才华。
随着历史的变迁,对联这种短小精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已逐渐被人民大众普遍接受,各种楹联学会、楹联创作者更是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而生生不息。对联充斥在社会生活全过程中,它展示了社会政治、宣传教育、幽默讽刺、名胜欣赏、艺术美感、陶冶生活情操等多方面的功用,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过“俪采百家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可见对联的主要特征是上下联对称、对仗。唐代上官仪又把对仗归纳为“八对”,即:的名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联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其次,对联的相对两句必须平仄相反,从而使节奏和谐,读起来悦耳铿锵。如苏东坡的“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姜白石的“竹外疏花,冷香飞上诗句;梅边吹笛,此地宜有词仙。”;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楹联,有的竟成千古绝唱。
正值新千年的元旦,笔者摘录部分楹联以飨读者:
壮丽山河迎晓日;
风流人物在中华。
万里江山永见尧天舜日
九州草木共沾时雨春风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笙歌声拂长春地
星月光回不夜天
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
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
人间美景百花齐放
科学春天千帆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