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是人民的诗人,他的喜怒哀乐总是同人民的感情紧牵密系。尤其饱经丧乱之后暂居成都草堂阶段,因为和穷苦农民有了更直接更频繁的往来,他的诗歌更处处渗透着人民的思想和感情,传递着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晚期的杜甫,完全称得上人民的代言人。
五言律诗《春夜喜雨》就创作于暂寓西南阶段,全诗通过高妙娴熟的艺术手法,抒发了和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因春雨普降而欣喜难耐的感情。
雨,直接关系到年景的丰与歉,日子的紧与宽,尤其动荡不宁、战乱频繁、苛政猛于虎的当时,久旱不雨或淫雨不止,无情的苍天无异于在助人间之纣而为虐。所以,当暴雨成灾时,诗人急人民之所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当甘露普降时,他喜人民之所喜:“已喜禾黍高。”而这首《春夜喜雨》,则尤为集中地表现了杜甫因一场春雨而掀起的无限喜悦的情感的波澜。
开篇两句,径直称赞这场雨为“好雨”,其情之难以自持可知;诗人还将原来无知无觉的自然物什说得有灵有性,体恤民情,它是知道春播季节渴望雨水这才降临人间的。任何修辞方法运用得成功与否,绝不单单是艺术造诣高低深浅的问题,而应从作者的思想、感情、情绪、心境诸方面进行探讨。如果不同农民作频繁而直接的交往,对饥寒交迫的农民没有真挚而深切的同情,甘霖般的喜雨便难以让杜甫由衷而喜,自然就不会极为亲切地将大利农时的喜雨拟人化。
首联明点题目中的“春”、“雨”二字而不直写“喜”,但欣喜之情充溢其间。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进一步称扬这场喜雨之“好”。它不仅通情达理地发生于贵如油的播种之季,更善解人意地在人们归寝之后伴随着和畅的春雨悄然降临,细柔地滋润万物而不加声张,不事张扬,不作表白,有功而不居功,布施恩惠而甘于默默奉献。俗云:“黑夜下雨白天晴,稻粮丰稔无处盛。”不仅适时而降,且不误农工,好雨之好,何过于此?
颔联明点标题中的“夜”字,不写“喜”字而雨之可喜尽在其中。
如果说颔联是作者敏锐地发现春雨普降并喜不自禁地凝神谛听,那么颈联则是描绘如酥细雨中诗人凝眸四望时所见的奇妙景观。纵目远眺,无论蜿蜒崎岖的纵阡横陌和密密层层的浓云盛霭,尽一个“黑”字了得!但透过黑沉沉雨幕,迷迷蒙蒙的江面上,孤舟一叶,渔火一点,闪闪烁烁地眨动着明亮的眼睛。黑云暗径,更显渔火之明;渔火明亮,愈衬径暗云黑。四野茫茫,足知一场甘霖覆盖地面之广;渔火眨眼,使一幅江村春雨图平添了生机和情趣。
颈联二句,对早春的夜雨进一步作了绘形绘色的描画,未明谈“喜”,但无沛然于心的喜悦,何能伫立如此之久、观望如此之细、描写如此之细腻和传神!
对于一场及时雨的慷慨施予,诗人的喜悦不仅仅表现在凝神谛听和凝眸伫望,对于翌晨景致的想象,更反映了诗人喜悦之情的强烈和浓重。
尾联十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天色大亮,雨霁云消,由于一夜春雨的浇灌和滋润,整个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的万千花卉,晶莹的雨珠映着晴空的朝霞,红红涌涌,纤尘不染,沉甸甸的带雨花枝,迎风摇曳,生机盎然,令人喜之不尽,陶然欲醉。“红湿”见色彩,“花重”出姿态。没有对雨后春景的入微观察和对普救苍生的春雨怀有发自肺腑的喜悦,若非大家,此时此际很难锤炼出如此美妙的字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