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军旅生活的回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4032
颗粒名称: 一段军旅生活的回忆
分类号: I247.82
摘要: 本文讲述了周凤山所作的《一段军旅生活的回忆》的情况。
关键词: 河东区 小说 周凤山

内容

1961年11月,我在沈阳军区64军191师炮团。当时,部队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我们这批天津兵多数是从学校入伍的中学生,有的还上了大学一年级。由于我们的加入,给部队增加了文化骨干,因为其中会吹拉弹唱的不少。像傅金华的洋琴、二胡,董成员的三弦,胡庆奎的笛子,何国庆、张克奇等人的小演唱,苏长浦的枪杆诗,林子祥的相声以及我与单学修的单弦等等,都在团里小有名气。不久,团里就把我们这些人都集中到一起组成一支演出队。没出两三个月,连64军的领导都知道91炮团有个不错的小演出队。于是,一个电话就把我们调到了位于旅顺的军部,名义上是汇报演出,实际是审查节目。记得审查节目的那个晚上,军长政委是两个少将,坐得特别显眼。演出当然十分成功,可谓无一差错,顺利通过。这时,军政治部一位副主任才告诉我们:让我们这个演出队代表全军官兵去城子坦慰问在那里执行拦截敌P—2V飞机作战任务的军高炮团。
  11月6日早晨,我们炮团演出队一行三十多人,在指导员宋家华的带领下,乘火车离开旅顺直奔城子坦。城子坦就在当时的旅大(现在的大连)市庄河县境内,也就是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但是,由于当时交通不发达,车上特别拥挤,许多老乡不得不从车窗扒上来。由于逢站必停,到下午两点多钟才到城子坦火车站。当时,火车只通到城子坦,离高炮团驻防的庄河县城还有几十里路。下了火车,又上了高炮团派来专程接我们的汽车。跑了大约两个多小时,下午四、五点钟才到达庄河县城。炮团的同志将我们安置于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的庄河县二中的学生校舍里。吃完了晚饭,演出队的同志们仨一群俩一伙在山坡上散步,山头上布满了高射炮。我是第一次见到高射炮,记得有的是双管的,好像口径是37毫米的。这时,集合的哨音响了,大家站好了队。指导员说,今天晚上,部队有战斗任务,下面,请团长给大家讲话。站在他旁边的团长向前走了两步说,“同志们”,大家马上立正。团长回敬了一个军礼,说了声“请稍息”。他接着说,本来想今天晚上、和大家一起吃顿饭,结果接到上级通知,说台湾的一架飞机今天要从这里经过。这架飞机是前天从台湾起飞的,顺着东南沿海一直北上,到了天津,它往里拐了一下,到河西务左右又拐出来了。然后,穿过渤海湾从我们这里经过到了南朝鲜。在南朝鲜休整了一天,今天顺原路返回台湾。军长说了,这次再打不下来,就要撤我的职了。所以,现在战士们已经进入了一级战备,吃不冒烟饭。呆会儿一旦打起来,请大家不要出来,免得伤着。好了,再见。说完敬了一个军礼,转身就上山了。
  回到屋里,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咱们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连什么时候经过咱这里都清楚?有的问,什么叫一级战备,什么叫吃不冒烟饭?有的听说是从老家天津往北京拐进去的很惊讶,说怎么让它飞进去了呢!指导员宋家华听了大家的议论之后,笑眯眯地说,什么叫一级战备,就是人不离炮、炮不离人。什么叫不冒烟饭,就是不准埋锅造饭,只准吃罐头。你们问怎么知道那么详细,那是因为咱们情报工作好。你们问怎么让它拐进去了,那是咱让它进去的,因为它是侦察机,它要是战斗机咱就不让它进去了。大伙说,那也不能让它进去呀,让它进去不是把咱秘密都侦察走了吗?停了好大一会儿,指导员才接着说,蒋介石的这种飞机,是美国帮他改造的,原来是运输机(耿文说是反潜巡逻机),它有四个机头(发动机),快的时候可以超音速,慢的时候,只用一个发动机,比人走的还慢,这样便于侦察。这种飞机还有一个特点,能高能低。高的时候能飞一、两万米,高射炮都够不着,低的时候,能在山沟里飞,雷达发现不了。它还有反雷达装置,一旦发现你雷达捕捉住它了,它马上释放一种东西,干扰你的雷达,使你看不到它,它好趁机溜走(这大概就是耿文中所说的假回波)。指导员说,这种飞机侦察功能特别好,它能在一万米高空看清楚地上的《人民日报》。听完指导员的一席话,同志们沉静了半天;谁也没发言,别人怎么想的我不知道,反正我当时在想,这么高级的飞机,咱能打下来吗?队长康贵平见大家不吱声,就说,好了,各班开班务会吧,把今天行军情况讲评讲评。我当时在二班,班长是指挥连测地排一位副排长还是班长记不清楚了,高个子,大眼睛,说话高声细语,是辽宁省法库县的人。他是班长,我是副班长;班长开场白说完以后,我接着发言,刚讲了没几句,就见窗户外面几个大火球腾空而起,接着“咚咚”炮声也响了起来。大家一跃而起,全都围到了窗户跟前。外面黑呼呼的,只有从四面八方发射的炮弹带着火光升向夜空,那景色十分壮观。大约40多秒钟的时间,天空一片通红,把屋里照的雪亮。这时,炮声更激烈了,可能打了有四五分钟的时间,炮声才渐渐稀落下来。这时,宋指导员满脸阴沉地走了进来。“完了,完了”他一边走一边沮丧地说。大家不解地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跑了。大家一听都泄了气,你瞅我、我瞅你,谁也不说话。班务会也没心思开了,队长宣布息灯睡觉。
  不料,第二天(1961年11月7日)天还没亮,指导员眯缝着小眼,站在门口大声宣布:好消息,敌人的飞机让我们给打下来了。大家腾的一声全都坐了起来。有人问,真的吗?指导员坐在下铺靠门的地方说,刚才听高炮团领导讲,飞机已经被我们打下来了。昨天那个大火球,就是炮弹打中飞机起火引起的。记不清是谁向指导员提的要求,说要去看看,指导员答应说说看。不一会儿,指导员又返回来了,告诉大家吃完中午饭,全队去现场看被我军打下来的P—2Ⅴ飞机。下午两点来钟,我们演出队全体同志来到了距庄河县城西南七八里路一个面积大约一平方公里的山凹里,四周的小山包上早已布满了岗哨,有的是穿蓝裤子的空军,有的是穿绿裤子的陆军。一条大道自东向西把现场一分为二。经过与有关人员联系,我们得以进入现场。进去不远,就见路的左侧矗立着一个庞然大物,圆桶型的,一人来高,直径一米多,有一位也是参观者模样的人说,这是发动机。又走了不远,有一捆敌人的宣传品,旁边还有满地的宣传单。因为来前就进行过教育,不让拿现场任何东西,所以,大家谁也不敢动手。在路南有一个摔死的敌人飞行员,穿着国民党的军服。正在我们参观的时候,东南角上进来了一大帮人,由于离的比较远,看不清楚。据在场内执勤的战士讲,罗(瑞卿)总长来了。因为路的两侧拉着绳,不让到里面去,所以,一个多钟头就看完了,我们一行人又顺着原路返回。在返回的路上,我们见到执勤的干部、战士就问人家,一共打死多少人,他们说七个人。我们问,是谁打下来的?空军说,是他们打下来的;陆军也说是他们打下来的。最后,指导员说,大家都开了炮,分不清是谁打下来的啦!有一个队员说,是人民解放军打下来的。指导员说,这才对喽!
  第三天(11月8日),我们开始慰问演出。大家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拿出全部的干劲,不怕天寒地冻,演出了半个来月。不仅慰问了我们军的高炮团,也慰问了39军和其他军的高炮团,就连空军的高炮部队也进行了慰问。所到之处都是热烈欢迎。由于一天演出好几场,许多同志的嗓子都哑了。队长四处去买胖大海给我们喝。
  半个月的演出结束后,我们回到了金县营房,全团官兵热烈欢迎我们,好像我们就是打掉敌人飞机的英雄。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凤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