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灯、电话、电脑,是母亲、我、女儿童年的想望。三代人不同的想望,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我们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旧社会,母亲出生在北京郊区。那时候家里穷,童年的母亲别说上学就连吃饱饭都很困难,一家人挤在破土坯房里。由于舍不得油灯钱,到了晚上屋里屋外漆黑一片,出了门整个村子都黑洞洞的。因此母亲特别害怕晚上,特别是冬天的晚上,屋里没有炉火冷冰冰的,摸黑躺在土炕上,肚子饿得咕咕叫,怎么也睡不着,母亲觉得夜很黑很长。那时候村外便是一个小火车站,在漆黑的夜晚,唯有车站的灯光亮着,母亲觉得车站的灯光很亮很亮。母亲想望着,想望着有一天自己的家里也装上电灯。母亲盼着,由童年盼到少年,由少年盼到青年,由青年盼到成年。解放后,我市建了好几个工人新村,父亲把母亲由农村接到城市,母亲住上了砖瓦房,屋子里、厨房里、院子里、胡同里,甚至公共厕所里都装上了电灯亮亮堂堂的,母亲感觉一下子步入了天堂。她变了,变得喜欢夜晚。她喜欢在夜晚出来散步,欣赏夜晚的月光、星光、特别是灯光。
我出生在建国初期,九岁那年因外婆患病,母亲前往甘肃照顾,家里只剩下父亲和我。母亲一去就是一年,我十分想念她,望着同学家里的公用电话,每次听到电话铃响,都希望是母亲打给我的,但却一次次失望,就在我日夜思念母亲的时候,有一天父亲没有回来,我独自在家从天亮等到天黑,又从天黑等到天亮,一连几天不见父亲的踪影。收音机里不时传来洪水上涨的消息,听说父亲去了抗洪前线,我的心里好担心,担心洪水冲垮大堤,父亲再也不会回来;担心洪水涌进我家把我冲走,再也见不到双亲。望着同学家里有公用电话,我想望着、想望着有一天我家也装一部电话,那样就可以从话筒里听到父母的声音,我就可以对着话筒和他们说说心里的话。随着祖国电信事业的发展,电话迅速普及。在单位办公桌上摆着电话,在途中公用电话遍布大街小巷,我的家、母亲家、亲友家都装上了电话。我不仅有了电话,而且有了BP机,不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随时可以与我联系,不论是旅游还是出差,即使是人在千里之外,磁卡一插电话即可打到家里,我感觉方便多了,再也没有了童年时的牵挂。
女儿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女儿童年很幸福,她无忧无虑,从幼儿园到小学都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我们住着单元房,电话、冰箱、空调、收录机、热水器、电子琴,还有数不清的玩具和几百册图书,我感觉女儿似乎没有什么想望。有一天女儿悄悄地对我说:她喜欢电子计算机,问我能不能为她买台电脑,好在家里学习与游戏。我立即答应了,很快便满足了女儿的要求,将一台电脑搬回家。女儿熟练地敲击着键盘,输汉字、录英文;有时轻轻地用鼠标移动光标,愉快地做着游戏;有时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欣赏着电影、动画片;有时则像一只小鸟对着电脑,伴随着优美的乐曲,欢快地唱着、跳着,手舞足蹈。她笑得很甜很甜,我觉得很美很美。
母亲、我、女儿出生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童年;童年的我们有着不同的想望,我们的想望都变成了现实。不同年龄的我们,如今又有了共司的想望,我们想望着伟大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富强;我们想望着明天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