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金秋,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五十年来,河东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各行各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像海上灯塔,似催春战鼓,指引激越我们前进。河东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在40平方公里的津沽大地上描绘着最新最美的图画。
河东区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区委、区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和动员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得益于全区人民共同营造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得益于我区把“兴工强商”和“科教兴区”发展战略作为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我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一条主线。并通过有步骤、分阶段的实施,完成了城区工作重心由单一的“加强城市管理、服务人民生活”,向大力发展区街经济并与城区职能相结合的转变,实现了区街经济由拾遗补缺向规模化、区域化发展的转变。今日喜看河东经济建设已驶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区街企业生机勃勃
经过几十年的创业、耕耘,区街企业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一靠改革,二靠科技,两轮驱动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多年来,河东区积极探索适合本区发展的新路子,坚持“哪条路通走哪条”,增加科技含量,推行多种形式的改革,因企制宜,实行企业的联合和重组,使亏损企业的优良存量资产,迅速向优势企业集中,使全区近800家中小企业在“三改一加强”中重获生机。
被列为天津市商业系统17个企业集团之一的东海商厦集团是区属唯一的一家企业集团。在兼并富利华大酒店、东海食品商厦和津东饭店三家企业,实行资产重组后,实现了跨行业联合。在走出小商圈,迈向大市场的过程中,集团公司积极探索国企改革的新途径,推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总分公司制,发挥集团整体优势,调整经营结构和经营战略,向经营性管理过渡,减员增效、竞争上岗、实现管理一体化,企业效益逐年递增。目前,他们正以“内转机制外求发展”的经营方略,求得自身的最大价值。
几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大桥道食品有限公司实施跳跃式规模发展,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把一个仅有3万元资产的小门小店发展成为总资产高达3000多万元,集生产、经营于一体的新型工贸式生产企业。其主导产品冷食、汤圆、糕点三大系列行销全国30多个地区。1998年该公司又创新业绩全年实现产值9300万元,年人均实现利税2.08万元。大桥道食品有限公司的成功发展得益于他们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新品牌以质量取胜的经营思路,新产品的不断开发,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并使之成为我区区街经济的支柱企业之一。
位于十一经路的东海商厦集团
“百强企业”——大桥道食品公司
二十年来,河东区的商业经济、区街经济迅速发展,驻区三产、民营科技企业、私企和校办企业相继崛起,区域经济不断壮大,城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以两位数字增长。
(1)国内生产总值
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4.95亿元,是1978年的8倍。(2)财政收入
1998年完成财政收入15778万元,是解放初期的40倍,是改革开放前的4倍。
(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9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644元,比1985年提高了15倍。
三产经济初具规模
我区十分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政策引导,营造驻区三产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我区相继出台了加强驻区三产企业服务的10项措施和若干激励政策,建立了河东区经济服务大厅,15个经济管理、执行部门集中为驻区企业提供20项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对重保单位,加大了保护力度,建立三产服务网络,开展横向联合,促进了项目开发和企业跳产经营。目前,全区第三产业已达到7000多家。
市场建设长足发展
二十年来,我区共建成7个农贸市场,23处摊群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生活资料市场和包括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共计40个,各类市场的建设日趋完善,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个体私营经济驶上快车道
我区从强化管理职能、规范市场发展入手,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已由改革开放前的48户发展到12509户,从业人员达1.84万人;私营企业为1246户,从业人员达8571人,注册资金7.5亿元。
校办经济发展迅猛
目前,全区89%的学校都兴办了企业,有效的解决了因教育经费不足困扰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使区内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实现了企业增效益学校增实力的工作目标;与此同时,一批学校的教学设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民营科技企业冉冉升起
它以机制活、技术含量高、能迅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特点,占领市场的制高点而迅速发展壮大,并融于区域经济。目前,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达311家,从业人员三千余人,分别是88年的26倍和27倍,资产总额2亿多元,技工贸总收入2.5亿元。为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自1992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河东区关于利用科技优势振兴河东经济的试行办法》、《河东区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暂行办法》等规定,提出了对民营科技企业缴纳的税金试行“免、减、返”及有关扶持、服务、保护等十个方面的政策。几年来,全区民营科技企业开发新技术、新项目200多个。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13项,国内先进水平的9项。发展中的科技民营企业还实现了与区街企业的融合,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产品实现了升级换代,从整体上壮大了区域经济实力。
招商引资和投资环境迈上新台阶
1994年以来,我区连续四年荣获市政府授予的“内联引资先进单位”称号,内联引资协议额5.36亿元。1998年在各区县排名跃升第二。通过服务、协调、办实事,保证了内联引资工作的健康发展。宽松、有序、优美的投资环境,使来我区投资的企业逐年增多,仅我区审批的“三资”企业已达130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98家、合资合作企业32家。我区营造的投资环境,其综合指数已位居全市各区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