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讲过,“一手好字,两口二黄”算是衡量国人最起码的文化品味了。
大直沽人看戏,品戏、论戏、唱戏非常入道,对京剧的痴迷不亚于现今的“发烧友”,连黄口孩童也能学着戏里人物的模样,摇着脑袋唱两口“一马离了西凉界……,两国交锋龙虎斗……”。大直沽乡里的京剧演唱活动经久不衰,由来已久,给大直沽以及河东区增添了深厚的文化氛围。
本世纪二十年代票友们集资在大直沽兴办了三处票房,其中以宫后街与同乐街交口处的高跻房最为兴旺,票友们在此票戏演唱延续近半个多世纪。
1939年比租界买办靳云波建造一座戏园取名“雅观戏园”(解放初改为新民戏院,现今大直沽影院)。自谑“雅趣馆主”。票友们有了粉墨登场的舞台,大直沽的京剧演唱活动更是兴盛。来大直沽票戏的有:王庚生(1889-1971)、刘叔度(1894-1942)、李宗义(1913-1994)、童芷龄、刘汉臣、松永居士宋若菊(军阀张宗昌内弟)、徐郁舟(民国总统徐世昌之子)、刘贵凡、崔捷三、陈继豪等天津的菊坛名伶与票界名宿。他们当年都得到过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名家大师们的亲传。因此大直沽的票友们唱起戏来:工尺板眼、尖团辙韵、四声归音不失法度。做起戏来:四功五法,文中有武,武中见文摄魄传神。
排演了不下二百余出剧目,生旦净丑,文武昆乱颇见功底。大家进入了票房不论贫富、身份高低、以功艺见长、互相谦恭切磋。司鼓精湛、操琴悦耳、鼓乐齐鸣、过罢戏瘾、其乐融融。
大直沽也时常有专业京剧团来乡里演出献艺,与票友们的演出竞相交辉。乡里的男女老少看戏如同过年、赶庙会一样热闹非凡。
大直沽的京剧如此兴盛,其组织者孙连篆和穆慧青承上启下,功不可没。
孙连篆(1924-1992)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经济系。酷爱京剧,殚心皮黄在京拜刘盛通(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为师,学杨(宝森)派老生。对京剧敏感有灵,文武场精练、编导自如。曾与著名花脸王泉奎、青衣吴素秋合作全本“鱼藏剑”,颇受梨园界与票界好评。
穆慧青(1928-1997)10岁与其表兄王慧银(现台湾复兴国剧社社长)入武生泰斗厉慧良之父——厉彦芝抗战时期在重庆创办的“厉家班”坐科学戏,与厉慧良同出一师。工文武老生,扮相俊美,功底扎实,翻起筋斗似流星,出科以后饮誉江南。1945年曾为赴渝和谈的毛泽东与蒋介石、张治中等演出“安天会”“十三妹”等京戏,轰动一时、名震渝州。解放后,孙连篆与穆慧青退出梨园,热心组织乡里的京剧排练,不厌其烦地为大直沽以及附近棉纺一厂、自行车厂、天津钢厂等工矿企事业单位的业余京剧团说戏、排戏。公演过“玉堂春”、“红鬃烈马”、“赵氏孤儿”等大型剧目。培养出众多专业与业余京剧表演人才,丰富了大直沽一带人们的文化生活,深得大家的尊敬与赞许。
大直沽人对京剧痴迷,对戏剧界的名流更是尊崇、关心。抗战期间著名琴师汪本贞生活窘困,贫落于大直沽,乡里的票友、戏迷们倾囊相助。经孙连篆把汪本贞介绍给名净裘盛戎操琴。后来两位合作多年,珠联璧合,为菊坛留下了千古绝唱。1961年梅兰芳大师逝世,大直沽的票友戏迷封锣三天、不动响器、以致哀悼,引为佳话。
1956年天津戏曲学校成立。大直沽与之毗邻、近水楼台,京剧活动更加活跃。戏校的杨宝忠、杨荣环、杭子和、周子厚、曹世家等名师都曾驻足大直沽的票房传艺、指导,使大直沽票友们的京剧演技日渐纯臻。
到了“文革”,大家高唱八个样板戏的那个年代,大直沽的王玳玮脱颖而出,并成为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君秋的弟子,得其真传。同时还能反串小生、老生,神态生动,臻于化境,“望江亭”、“白门楼”、“捉放曹”乃绝妙之作,响誉津门。
在大直沽丰厚的京剧余音浸润下,河东区大直沽八号路21号院内的李萼群、郭俊杰、李明扬、王文仲、刘效宽、高俊华、刘守正、马宪福、庞世昌、马金环、郭金山、张大昌、孙元木、陈学欣、邱景山等敬业之余,热心弘扬祖国文化,组成业余京剧团,时常演出。著名京剧演员李鸣盛(北京)、李军(上海)、兰文云、李莉、康万生、温玉荣、姚尚英、汤振刚、陈西凯、李寿成(上海)、李朝贵(上海)等也前来加盟助兴演出,使河东大直沽的京剧瑰丽,雅音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