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的《河东报》已是百期,遥望窗外,石榴花儿开得正红。
几年前,《河东报》悄然向我们走来。她仿佛是一双明亮的眼睛,渐渐地,人们从这双眼睛里发现了她的真诚。
1995年11月中旬,全国首届京剧节于天津开幕。群众基础深厚,且不乏“名票”的河东区参加了京剧节的重要活动。当时区审计局业余京剧团为离退休干部演出的消息刊登于《河东报》,并配以剧照说明。一时间在党政大楼及戏迷票友中传为美谈。这张报纸我珍藏至今,那正是《河东报》试刊第2期。
而后的几年,《河东报》虽不定期出刊,我却一直关心其发展;只是十多年没写东西,还不敢在此舞文弄墨。直到有一天,宣传部王秀玲大姐来电,她劈头便问:“什么时候又写了诗了,满有激情的……”我茫然了好一阵子,才想起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曾撰诗一首参加诗会,细问之,原来由张鸿敏、焦瑞霞转交《河东报》的。《河东报》登出的我的小诗,又牵动起我不尽的文思……
我是多么想找回失去的那份激情呵!
十几年里,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日子过得平淡无波,加之年岁增大,在文学创作上也不思进取。
是《河东报》重新燃起了我的创作欲望。我高兴地加入了作者队伍。自此,我每周都盼望《河东报》的如期出版;关爱《河东报》的发展。在老师们的帮助鼓励下,先后发表了小小说及诗歌数篇。
望着《河东报》的百期特刊,真可谓战绩多多,朋友多多。作者读者踊跃投稿,编辑部精诚合作,《河东报》前程无量。
《河东报》,是我们河东一对明亮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