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伴都是六旬开外的人了,可是一天到晚还真够忙的。老伴自从担任居委会主任之后,比上班的职工还忙,白天她在居委会办公,群众找上门来还要没黑没白地接待。我负责接送一个上小学的外孙和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孙女,每天骑三轮车往返四趟,有时还要指导功课。忙得生活必需的“米面油盐”也只有等到周日才能“进货”。后来有了双休日,子女每周把小孙子带走两天,这下子我们老两口除了做卫生或是去批发市场采购外,还有余暇干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儿了。我们老两口不抽烟也不喝酒,又不打牌跳舞,只有一个持续多年的爱好,那就是“剪报”。
每个月,我们总要抽出一天时间,专心致志地做我们最爱做的事——剪报。材料不成问题,自家订阅的《今晚报》、《老年时报》、《天津广播电视报》,平时发现有可取的材料就提前留在一边。遇上有好文章的《采风报》、《文摘报》、《支部生活》,也要专门收藏。就连台历、月份牌上印制的“小知识”、“生活小常识”,甚至连广告传单上有用的知识,漂亮的美术字都属于我们收集的范围。所以每到剪报的专用休息日,我和老伴每人都能拿出一大摞自己平日积累的“原始材料”。
加工剪报开始了,这是我们老年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刻。我们老两口边阅读、边交流、边剪裁、边分类,还按个人兴趣、社会生活和工作专长分工,互相为对方提供资料。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健身锻炼方法、教育信息全归我;居委会工作经验、生活常识、美术字画全收入老伴的专辑。遇到子女教育、儿童健康保健就专门剪下来,有针对性地分送给两个已婚的女儿,让她们落实到抚育小孙子的身上。
一个又一个双休日过去了,一本又一本专辑型的剪报册越摞越高,这些一条条的信息,一项项的经验介绍,汇在一起就成了“聚宝盆”。工作生活上有什么需要,它可以提供经验。亲戚朋友从事什么专长,它可以用来指导借鉴。
又是一个双休日到来了,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外孙到外婆家来玩,看到我们二老正忙着整理剪报册,桌上一大堆多边形的小报纸块,眼前一大摞各式各样封面杂志制成的剪报引起他的兴趣,他立即捋起袖子也投入战斗,翻这看那忙个不停,当他看到“算盘健身法”一条经验时,打开了话匣子:“我也会打算盘,我们家的珠笔结合心脑算就要用算盘……”我为了鼓励他的积极性,马上出了一道15+16的算题让他打打算盘,谁知他不是按老传统“一上一,六上一去五进一”的打法计算,而是先加个位后加十位,个位计算也是凑十进一,根本不用老传统的“口诀”。这一小小的差别,使我看到了天外有天,使我联想到我们的剪报不仅要坚持搞,还要扩大领域吸收新知识,这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以致用才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