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虽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机器人,但是,我们的祖先却很早就制作了各式各样模拟人的形状和某些行为,能够自己活动的机械,叫做[机关]木人、[偶人]或其它名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相当复杂。应该承认,它们正是现代机器人的始祖。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殉葬用的[俑],就是由简单机械发动能够自己转动跳跃的木人。
秦汉之际,出现了能演奏各种乐器的铜人。
三国时期,著名巧工马钧制造了会表演各种杂技的木人能击鼓吹箫,跳凡掷剑,缘桓倒立,构造已相当精巧。
两晋时期,不同功能的机器人相继出现,这些机器人,有的已不是玩具,而带有实用性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可以看门,舂米的木人。
隋唐时期,机器人越来越精巧,所制木人可以奏音乐,击磬、撞钟、弹筝、鼓瑟,皆得成曲。及为白戏,跳剑、舞轮、升竿、掷绳,皆如生无异。
唐开元年间,有一位官至将作大臣的杨务廉,刻木作僧,手执一个碗,能自行乞,碗中钱满,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市人竞观,欲其作声,施者日盈数千],让机器人发出[布施]二字声音,也许是利用钱的重力作用带动弹拨机械来实现的。
宋代天文仪器中,报时机器人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太平兴国时,巴蜀人张思训作浑仪,每一昼夜周而复始,又有十二神,各值一时,时至则自执牌盾,环环而出报时刻,以定昼夜之长短,这架机器现已复原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明代中叶以后,欧洲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一些中国学者努力汲取西方文化,并使之与中国古代文化相结合,相继制造了一批新的机器,其中包括机器人,著名机械工程师王徽,陕西泾阳人,据说他在未成进上之前,曾于家乡每年春夏耕播时,[多为木偶以供驱策。或春者,簸者,汲者,炊者,操饼杖者,抽风箱者,机关转捩。宛然如生]。这些传说也许经过夸张,但王徽把半自动的机器人应用于农业生产,则是没疑问的。(摘自《文史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