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你要做的事就像一条河。虽然河水都是一样的,但河与河却大有不同。有的河身狭窄,有的却很宽阔。有的河水清澈,有的河水浑浊。有的水流湍急,有的水流缓慢。有的河水冰冷,有的却十分温暖。
河要走过许多坎坷的道路,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道路,河要义无反顾、勇猛直前。河是没有退路的……
一
穿了一辈了白大褂的人,有谁能想到,医疗也要进入市场呢?
然而,这一切都是真的。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化,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医疗卫生服务步入市场经济轨道,使它所面临的局面发生了始料不及的变化:群众的医疗健康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企业转轨后公费医疗费用减少,群众对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医德医风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医疗卫生行业出现了激烈的竞争。
这对于河东区卫生局来说,更是个严峻的考验,各种各样的困难也更为突出。各医院的门诊量下降、经济效益减少。由于政府行为的投入不足,医院难于发展。在一些医院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等、靠、要”、“坐堂行医”现象普遍存在,机制不活限制了竞争能力的发挥,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如果不改革,就不能使所属的各级医院焕发生机;如果不改革,就有丢掉市场的危险;如果不改革,河东区医疗卫生事业就难于发展。
危机摆在眼前,就像一条河遇见了一座山。要往前走,就要跨越面前的困难。穿过去也好,绕过去也好,反正要冲出一条属于河的路。1997年,河东区卫生局党委领导班子统一思想,达成了共识:危机摆在面前,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摆脱困境。
于是,一场深化改革的战役拉开了帷幕。
二
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也为医疗卫生界吹进了温暖的春风。
改革,在河东区卫生局开始启动了。
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河东区卫生局对各院长和书记实行了“责任制承包”和“风险抵押”。在全局召开的大会上,院长书记们走上台,在“责任书”上签字,并交纳了“风险抵押金”。从此,医院的效益好坏与院长、书记的利益挂上了钩。这一举措的效果很快显现出来。有的医院立即采取措施扼制亏损;有的医院以发动职工义务劳动减少支出;有的医院改变了花钱大手大脚的恶习。原来全局外欠药款达600多万元,现在逐渐减少,一些医院已经扭亏为盈。
针对有的医院濒临困境的严重局面,局党委果断地“引进能人、委托办院”。这一重大改革,使这些医院重新恢复生机,有的已成为享誉津门的医院。患者慕名面来,使这些医院呈现勃勃生机。
著名的“常一贴”是最早在河东区卫生局落户的“能人”之一。早在1993年,身怀绝技的常万云便开始与河东区卫生局的合作,在常州道上开办了“河东骨科医院”,专门治疗各种骨伤骨病,为患者解除痛苦。骨质疏松、腰间盘脱出、骨刺、骨质增生、腰腿疼、颈椎疼等等的患者都慕名来找“常一贴”治病。这是因为常万云那沿袭祖传的中草药秘方炼制的膏药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和提高,具有神奇的药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常万云尊重科学,不墨守成规,不断研究国内外的骨科新技术成果,使病人减少了打石膏的痛苦,而且治疗时间短、花钱少。1994年,“常氏系列药物”在美国洛杉矶“第六届国际中西医结合交流会”上获药物类的惟一金奖,常万云被聘为世界中医学会常务理事。1996年,“常氏药物”获“世界中医学会金牌奖”,河东骨科医院也被学会确认为科研基地。常氏正骨带着中国人的骄傲走出国门。
如今,河东骨科医院是“骨伤科病先进科研基地”,是“世界中医学会定点的骨伤科治疗中心”,常万云还被聘为马来西亚南洋国际针灸骨伤学院的教授。
河东区卫生局为这位骨伤科专家搭起一座辉煌的“戏台”,而这位众望所归的好医生在这“戏台”上演出了十分精彩的“好戏”。这一成功的合作为河东区医疗卫生界开了个好头,闯出了一条新路。借鉴这次成功的合作,河东区卫生局在富民医院进行了又一次尝试。原市教卫文委副主任周延昌被“引进”到富民医院,建立了“河东区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走出一条“大专科、小综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富民大专科”主要开展精神病的治疗和服务。周院长带领全院职工为这一“特色医疗”付出了许多心血。他们收治的许多名精神病患者,大都来自困难企业和困难家庭。他们本着“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宗旨,热情地为患者服务,做到“低收费、优服务”。这家医院集中了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就患者的情况亲自诊治、查房,保证了患者能得到高质量的治疗。特别是他们依据群众需要开办的更年期综合症、酒依赖、药依赖、老年性器质性改变、心理卫生、心理障碍、老年性脑萎缩等病的治疗,更贴近了医疗卫生市场的需求,使这所死气沉沉的医院一下子活了起来。
1998年,河东区卫生局改革的步子越迈越大,他们公开向全系统、向社会招聘院长,以改变大直沽医院的现状。这一“大动作”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报名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经过考核、面试、答辩和在全院职工大会上竞争演讲,局党委组织了专门的班子进行了审慎的考核和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后决定,“引进”了天津市鲜中药研究所的医学专家。他们在大直沽医院以鲜中药计治疗血液病这一顽症很快见到效果,打开局面,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得到了各新闻媒介的关注,患者越来越多。
这又是一次成功的合作。作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中医曾创造了许多奇迹。古时使用新采来的药治病,后来因鲜药不便保存便制成干药或热药。到了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用鲜中药法治病更容易取得较好的疗效。大直沽医院正是以此为特色,开展了以鲜中药法治疗疾病的医疗服务,而且很快就受到了社会的承认。
1998年6月,大直沽医院接纳一位被血癌折磨得十分痛苦的17岁少女。那时这位患者由于化疗引起的副反应,使头发大部分脱落,面黄肌瘦,小腿已然萎缩。医生们立即制定方案,用鲜中药汁给这个女孩治疗。40多天后,患者病情缓解,血常规已恢复正常,这个女孩身体恢复,一头浓密的黑发又长了出来。
这一医学奇迹使许多人惊奇万分。报刊上做了连续报道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来自北京、河北、东北的病人找到了大直沽医院,鲜中药治病终于成为“特色”而使这一医院重新恢复了生机。
三
运行机制的改革是难度最大的改革。这就如同一条河汹涌地奔流,却忽然遇到了狭窄的通道,它必须为自己开辟一条新路或把河道加宽。
河东区卫生局是天津市卫生系统实行聘用合同制工作的试点单位,他们根据上级政策,改“国家用工”为“单位用工”,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和双向选择的原则,实行单位聘用合同制,形成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
按照河东区卫生局的规定,要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和技工职务的评聘分离”,在合理定编、定岗、定工作数量、质量和岗位技能要求的基础上,公开、平等、公正地实行院科两级聘用。工作量不足的人员实行兼职和撤并岗。对于中层干部,经自荐和推荐、述职答辩、民意测验,由院长择优选聘、科内职工由科领导聘用。受聘人员主要在院内选择,如院内缺乏也可到院外或人才交流市场选择。
消息传出,全局各医院都“热”了。职工们知道,这是涉及到每个人的改革。中山门医院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要求“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组织。”卫生防病站召开了党、政、工、团座谈会,领会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还专门成立了“劳动关系协调小组”。职工们说:“上岗靠竞争、分配靠贡献、管理靠合同。”郭庄子医院面临拆迁,也积极组织职工以良好的工作心态在积极开辟新的医疗市场的同时,做好全员聘任制工作。
“大锅饭”正在一个个地“打破”。原河东保育院和妇幼保健站联合成立了“河东妇幼保健所”,分流了一部分富余人员,逐渐走向正轨。河东结核病院在积极开拓经营中分流职工20%~30%。有的医院还对科室实行“效益承包”,使人人有奋斗目标。河东中心医院推出了按科核算、定额、分配的改革方案,为全局提供了好经验。
为了增强干部的素质,河东卫生局专门颁发了“加强干部素质五项意见”的文件。有两位不称职的院长被免职,在职工中引起很大震动。这使各级领导干部都能主动地提高能力,各项工作以身作则。同时,一批中青年干部在改革中走上了领导岗位。
向阳医院副院长王雅洁原来是机关干部。她在改革中走到了基层的领导岗位,处处干在前头。她调研了十多家老年公寓之后,提出了建“院中院”的想法。在河东区卫生局的支持下,她与医院党支部书记刘旭明同志一起将医院楼二层接为三层,装修布置了多间老人病房、卫生间、活动室,建立了“河东区老年康复院”,使这家医院多开了一条生路。这样的干部不但在基层得到了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同时成为医疗卫生事业中的栋梁之才。
四
医疗模式的改革是时代的呼唤,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你不改就要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
如何提高卫生局的总体实力?这就要进行结构调整和合理的资源配置。
较强的津东医院和赤峰医院合在一起,变成了河东中心医院,成了河东区最大的区属医院,还是全区医教研的基地。对于每一所医院都强化特色专科、发展特色专科:如骨科、精神病科,还将在郭庄子一带筹建“牙科”特色医院。对于向阳医院投资40万元建院中院,更是“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这些合理的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使河东区医疗卫生出现了一个个“拳头”,力量集中了,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了。
河东区占地40平方公里,有17个街,328个居委会,20多万户家庭,居民人口达61万多人,老年人口占15%左右。要想发挥好全区19所卫生机构的职能,更好地为全区人民做好医疗服务,就必须大力开展全科医疗,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沈庄子和平村慧智东里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河东区在全市首家建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这个离市中心较远,居民就医不便的地区,老百姓们享受到了“家庭医生”式的医疗服务。65岁的蓉大娘突发脑溢血,由于全科医疗就在家门口从而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年近六旬的焦大爷患丹毒病每天要到医院换药很不方便,社区医生们主动登门为他清洗伤口、换药,很快就痊愈了。两次患脑卒中的吴思体老人,是社区医生两次三番把他从死神手中夺回来,老人感激不尽,还买一面大镜子送到了社区卫生服务站。
河东区二号桥医院第一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胡金敏是在社区全科医疗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好医生,她在“全国社区医疗现场会”上的发言使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者深受感动。胡金敏1977年毕业于医学院,1992年调进二号桥医院,两个月后就到了红旗巷卫生服务站。当时,她怎么也想不通,以为“社区”这个阵地无所作为。是社区居民的信任焕发了胡金敏的热情,她积极学习了相关的学科技术和理论,写出了许多论文。她热心为群众治病,医德高尚、医术全面。除了为患者治病,还常常亲自“端盘子”为病人扎静脉、打针、导尿。有一次,58岁的刘大娘突患心脏病非常严重,已形成“窒性早搏”和“二联律”。由于病人家境不好,不能到大医院抢救,恳求胡金敏救治。胡金敏承担了风险,立即投入抢救。没有监护仪,她就用心电图仪监护,每隔20分钟做一次心电图,以掌握病人每一个微小的变化。她每隔10分钟为病人听一次心律、每隔半小时量一次血压,寸步不离地守候在病人床前,既是医生,又是“特护”。经过几天几夜的抢救,终于使病人脱离了危险。
胡金敏在社区卫生战线上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的事迹被许多新闻单位报道。国家卫生部的领导、各省市的同行和国外的专家学者们曾100多次来这个小站参观和指导工作,胡金敏被称为精神文明的使者,社区卫生服务的好医生。
女共产党员刘萍是一号桥居民区社区医生。她任劳任怨,很少歇公休日和节假日,连春节也在为患者治病。没儿没女的张大娘,关节炎、肺心病合并发作,喘作一团。由于付不起住院的押金,老两口变卖家产还是无法支付药费,只好回家。刘萍知道此事,立即赶到老人家中,“包”下了为老人治病的事,还免收诊费。有位83岁的残疾人没有下肢、瘫痪在床。老伴又患直肠癌,儿女们离得远,无法照顾。刘萍每周都要去一两次,除了看病还要帮助老人做家务。年三十那天,刘萍没有去看望自己的老人,反而来到这两位老人家里帮助料理。老人激动地说:社区医生是比亲生儿女还亲的亲人!
广宁医院社区医生冯永来原先是医院的护士长,她年过半百,还主动担负起取药、打针、护理、输液、收费、划价等许多工作,从不计较时间早晚、报酬多少。她善解人意,脸上那慈祥的微笑给病人带来安慰。居民们说,“冯大夫是我们的‘白衣菩萨’,她一到家,病就好了一半了!”
盘山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全区全科医疗的一面旗。王旭东大夫24小时为居民服务,连传呼也向全社区的居民公布。不管几点接到了电话,她也是“马上就出发”。她不但为居民治病,还义务做他们的心理医生,并向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在她的努力下,许多“酒鬼”戒了酒,“烟鬼”戒了烟,连外地的人也慕名而来。杭州、重庆等地还来人来电话,向王大夫询问,王大夫都认真答复。她说,“为了居民的健康,我心甘情愿为他们服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全科带头人李志尊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他不孚众望在理论研究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杨子慧医生、朱凤翔医生,都是社区医疗中的优秀医生。河东区卫生局把“社会大卫生”当作一项社会医学系统工程来研究,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送到了居民群众的家中。全区14所社区医院成立了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252个社区卫生服务点,形成了以社区为范围,以居民为对象,以医院为中心,以站、点为网底、以全科医生为技术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体系。
几年来,社区服务站对3000多户家庭进行了家庭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115000份,个人健康档案62000份。对3700名患者进行了病种分类调查,对17万户家庭进行卫生状况调查。与居民签定合同1.1万份,建立了便民服务卡和居民联系卡。
五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就像河那样永远奔流。在最近一次的采访中了解到,河东区卫生局新的领导班子已经“走马上任”。这一届领导班子更加任重而道远。他们说,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面临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战略转变,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任务繁重,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必须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永远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
解放思想,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于创新,要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那才是改革中的好领导、好干部。河东区卫生局正在不断探索改革的路子,总结成功的经验,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他们正“摸着石头过河”。
河东区卫生局的实践证明,改革的路是医疗卫生行业要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走改革之路,才能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这一点上,大医院与小医院;市级医疗机构与区级医疗机构是相通的。
改革任重而道远,改革的路还很长。虽然河东区卫生局的领导班子带领干部职工们走出了一条靠改革求发展的路,但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更深层次、更结合实际的改革。
他们走出了一条河。这条河由狭窄变得宽阔,这河水由混浊变得清澈。这条河穿山越岭,越过了急流和险滩;这条河流过了坎坎坷坷和大大小小的沟,仍然向前奔流。
我分明听到这条河唱起了一首歌——那就是河东区卫生局不断深化改革的凯歌。
他们走出了一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