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源远流长且充满诗情画意的元宵节。这一天,全家人继除夕夜后再次团聚,望着天上圆圞的明月,吃着甜美可口的汤圆。孩子们有的手提五角星灯笼,有的用尼龙绳拽着四肢伏地、座下装了轱轳的小白兔灯笼,在炮竹声中欢歌笑语;窗外不时闪烁着五彩缤纷的烟花,渲泻着丰年的快乐和喜悦,憧憬着未来的美好和希望。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传统习俗中还流传着一段美妙的故事——
相传汉武帝时,有一宫女,名元宵。元宵年轻貌美,心地善良。她身居宫闱没有自由,思念父母时常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得知后决意帮助元宵与家人团聚。他谎称近日得一梦,说是:天上的火神君奉玉皇大帝的御旨将火烧都城长安;还说,唯一的良策是火神君最爱吃汤圆,为投其所好,正月十五夜间可让内宫心灵手巧的宫女元宵做成各式美味汤圆上供,同时要求家家户户做汤圆、挂红灯、放烟火,以“消灾避祸”。汉武帝同意了这一建议,自此宫女元宵便有机会一年一度与父母团聚;而正月十五做汤圆、挂红灯也沿袭成风俗。
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迄今无法考证。但灯笼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倒是确定无疑的事,算来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在漫长的社会变迁中,从吃元宵、挂灯笼到形成气势恢廓的灯节,恐怕也是政治、经济、人文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是一种习俗的“嬗变”。
唐代文坛上曾出现了许多吟咏“元宵观灯”的诗句,对于观灯的人数之众,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的描绘。我们可以想象,在万民欢腾的上元之夜,大街小巷成了一片灯光的海洋。京畿的百姓们,有的在长竿上绑上几根横棍,再在横棍上绑上一排排灯笼;有的把灯笼挂在树上;各家的大门口都以制作精美的灯笼斗奇争艳。到宋朝,元宵灯节几乎成了一种官定制度。是时,京都汴梁三日不禁夜,准许官民同乐。时至明清之交,元宵节又增加了“射灯谜”的内容,有文人墨客的参与和商家的附会风雅,使灯节的文化氛围变得更加浓郁……于是,每当上元之夜,大红灯笼高高挂,衍生出一个千年不败的元宵佳节。
喜看今朝,在震耳欲聋的除夕鞭炮声中我们经历了己卯年春节的大团聚、大团拜、大联欢;而即将来临的元宵节将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现在,我们可以坐在客厅里通过黑龙江卫视欣赏哈尔滨的冰灯晚会,也可以外出旅游观瞻各地的民间灯会。前几年,上海、济南、江阴等地都搞过民族灯会,偌大的公园影幻成了光波潋滟的灯的海洋,如树上有飞灯、挂灯,地面上有木刻工艺灯、立体造型灯,水下有十二生肖灯、螃蟹灯,湖里有柱立的宝塔灯、姹紫嫣红的花卉灯,真是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今年许多城市的灯节由于灯具采取了电脑控制,十五之夜,将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元宵节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光的世界、美的世界、民俗文化的世界,它同时勾划出我们祖国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