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时代,再一次客观地向我们提出:既要具备创新的思想,还要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创新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的创新才是有生命力的创新。实践是检验每一次创新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标准。回顾社会发展史,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飞跃,印证了人类创新轨迹中的所有创新成果,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总书记的论述为我们理解创新、实践创新指明了方向。
在实践中创新,最关键的是观念创新。观念首创于前,行动高蹈于后,观念创新至关重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早就提出了“思想方式”的变革问题,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摆脱思想僵化、观念老化的束缚,才能在观念创新的前提下,实现知识创新、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观念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活动为观念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中,观念创新适应了发展和实践的要求,通过社会实践使我们的感知及思维方式,跟上实践的发展变化,去能动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无论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从无到有,抑或保持优势使之得以持续性发展,都得益于实践中观念的创新。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质上是人类智慧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在不断创新中的社会实践成果,使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在某个时空暂时处于相对优势,而优势的保持在于不断地创新和提高,要在创新实践中把潜在的、尚待开发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否则就不会形成优势,已有的优势也会逝去。就企业发展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的产品在市场中占有一定量的份额,谁就会形成市场优势,而要长期保持这种优势,就必须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观念创新是一个过程,囿于传统观念、文化的长期积淀,人们习惯了的思维已成定势,那些与时代发展相去甚远的陈旧观念,仍在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同时这种定势不可能在某一瞬间被彻底打破,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反复认识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在实践中创新,最重要的是从认识和解决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创新。如何认识和解决好社会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其答案是重在实事求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通过不间断地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实情,找出规律,对存在的薄弱环节或阻碍事物发展的各种因素,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并加以修正和创新,有的放矢地解决好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还必须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创新是对旧事物的“扬弃”,是战胜墨守成规的最好武器。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某些曾被称之为经验性的东西,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制约我们的思想,束缚我们的手脚,如果仍沿用那些老经验、老方法去认识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必然会被锁定在呆板的经验定势中难以自拔。对那些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作法,要在创新实践中取其所长去其所短,使之更加时代化,在实践中实现新的飞跃,达到一个新境界。
创新存在于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每一个阶段性实践之中,它是实践的产物,又指导着每一次实践进入较高层次,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关键是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要防止貌似创新的现象发生。创新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喊喊口号,走走过场,喊过了事;新思路是新思路,沿用的照样还是老思维,斗转星移,一切照旧;创新不能不顾客观规律的发展变化,异想天开,违反客观规律,单凭热情和主观愿望去蛮干,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创新更不能“新盒装旧物”,搞某种形式上的“翻新”或“重新包装”。创新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是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检验创新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