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人们把吃剩下的银珠似的米饭、雪白的馒头任意糟蹋时,我总是感到极为心疼。孙子、孙女们都说我小气、笑我财迷,他们当面不敢和我犟嘴,背地里却称我是个“吝啬的老头儿”。
六十年代初,国家遭受了空前的自然灾害。我的四个儿女正是长身体的年龄。全家8口人,妻子每天为吃饭操心。尽管千方百计节食,每月全家人的定量米面也不过是寅吃卯粮。
那年深秋眼看到又到了粮食吃紧的月末,我找到郊区一位当生产队长的朋友,委婉地说:“我想去你那里弄点胡萝卜缨子。”
对胡萝卜缨子我是有经验的。1949年,我在鲁西南的家乡上学时,那年遭受水灾,胡萝卜没有长成,萝卜缨子竟成了人们充饥的食物,所以我又想起了那救命的萝卜缨子。队长朋友答应了,我心中极为欣喜。当天中午,我骑上一辆借来的驮货用的“铁驴”自行车,驶往远离市区的那个生产队。当时地里的胡萝卜已经刨完,我看到了那堆的翠绿的萝卜缨子心里甭提多高兴呢!我装了满满腾腾的两麻袋。当晚就用水洗净切碎的胡萝卜缨子掺点棒子面儿,放些盐蒸了一锅金黄碧绿的面糊糊饼子,一家老小吃了顿如同山珍海味般的饱饭。
往事历历在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大见成效,我们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带来了商品丰盛,市场一派繁荣景象。鱼、肉、蛋、菜无所不有,人们每天再不因为吃饭而犯愁。古人云:“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这句哲理名言就是人们永远牢记的座右铭,粮食是宝中之宝,我们要时时珍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