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手擀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2524
颗粒名称: 姐姐的手擀面
分类号: D6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一个姐姐从知青到开手擀面小吃店的故事。文章强调了姐姐的坚韧和乐观精神,以及她在面对困难时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并实现自我价值。文章中还包含了对社会现象和人生挑战的思考。
关键词: 手擀面 人生挑战 社会现象

内容

我坐在临街的窗前,手里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手擀面,心中不禁感慨万千。经常光顾这个小店并非因为这里的面好吃抑或价廉,而是因为姐姐既是老板也是跑堂。只见她两手托着一个大盘子,上面放着四、五个漾着葱花、汤水的面碗,一边大声吆喝着:“手擀面来了……”姐姐45岁了,鬓间的头发有些花白,身体也有些发胖了,无情的皱纹悄悄爬上了曾经光滑的面颊,唯有那一双眼睛,依然让我想起姐姐少女时代的妩媚。也不知为什么,在这人语喧哗的小吃店里,我又想起第一次吃姐姐做的手擀面的情景:
  那是1972年的初冬,妈妈实在放心不下刚刚19岁就奔赴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的姐姐,让我代表全家去看她,给她送去过冬的棉衣。我踏着田野上的暮色,找到姐姐借住的农家小院,姐姐把我安顿好后,就开始麻利地和面,只见她把面团抻长了,又压扁了,如此往返重复,最终揪下一块面来,用二尺长的擀面棍在面板上延展着……她又是擀又是切,不到半小时,我就吃上了一碗又热又香的手擀面,好不惬意。那又白又细又薄又有咬劲的面条,配上可口的汤和汤里面藏着的两个让人垂涎欲滴的荷包蛋,那是我第一次吃到姐姐做的手擀面。若不是亲眼所见,我不会相信姐姐有这样的本领。要知道,半年以前,姐姐还是和我一样——什么也不会做呀!这时,房东大娘来串门。一进门就说:“哎!这是老妹呀,噍,你姐姐这手擀面越擀越好!你不知道,刚来时做手擀面,都快擀成面糊了……,你姐呢?”我这才发觉姐姐躺在床上,面色苍白,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淌下来。我一下子吓傻了,房东大娘喊来村里的年轻人,把姐姐抬上手扶拖拉机,送往县城治病。
  经县医院确诊,姐姐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医生说:“这病不易治好,严重时会侵袭心脏,甚至可能导致瘫痪。”家里人都很难过,严酷的命运落在姐姐的身上,她变得沉默了,整天价与书为伴。忽然有一天我接到姐姐的来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今仍记忆犹新,她写道:“小妹,保尔·柯察金双目失明了,还能坚强地生活!我为什么不能!”几个月后,姐姐的病通过治疗有了明显的好转。
  姐姐回到阔别多年的天津。几年的知青生涯,晒黑了她的脸,磨粗了她的手,也使她成熟了许多。一年后,姐姐顶替母亲进了一家国营工厂幼儿园当了炊事员。她很珍惜这份工作,一天到晚手脚不拾闲,脸上也有了灿烂的微笑。她最高兴的是一边哼着歌儿、一边给园里的孩子们擀面汤。全园上下都爱吃姐姐的手擀面……1997年,企业实现重组时,姐姐也成为一名下岗女工。下岗后,生活的担子比前几年重了许多,但姐姐没有后退一步,下乡时那股子犟劲又起来了。她把单元房子换成了门脸儿,又借钱添置了炉灶桌椅,虽然还是在初冬,姐姐的手擀面小吃店开张了!人头簇拥、鞭炮齐鸣,姐姐腰扎白围裙,就像“沙家浜”里的阿庆嫂在店里店外张罗着。从此,姐姐的手擀面渐渐叫响了一条街……
  “喂,你拿这碗面当花看呢?!还不快吃!”姐姐粗音大嗓地说。回顾四周,店里的客人已寥寥无几,姐姐坐在我身边歪着头睁大那双好看的眼睛悄声说道:“你还在为姐下岗耽心吗?其实,我早转过弯来了!你看,不下岗,姐能当老板吗?再说,原来“大锅饭”有什么好处呀,用你们大学生的话说,姐姐这也叫实现自我价值了。”我流着泪听着她那爽朗的笑声,彷佛看到姐姐走在另一条坚实的路上……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路超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