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全家都喜欢的榕树盆景怎样完成其转化呢?妻子说,那树桩的一端较粗,像是鹿的头部;儿女们说,那树桩的另一端像人的手臂。各有所思,各有创见,甚至彼此之间还有“争论”。他根据家中成员的诸多建议,一端构成马头的形象,在似乎手臂的部分安上一“马杆”,又找出一小块树疙瘩,修成草帽状,粘在那人的头上;后经过全家讨论,定名为《牧归图》。新创作的根雕充分体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层思考和思想境界的超越。
有付出才能有收获。李世元为了寻根求艺,四处奔走寻找素材。无论是双休日、寒暑假,或是外出旅游观光,他抓住一切机会去发现素材,其间不管路途多远、根石多重,每次都兴致勃勃地背回些“宝贝”来,充实到他的“宝库”里。闲暇时,凭着灵感,进入根雕艺术的意境之中。多年来,这已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树根形态各异、品类不尽相同,把握其根本,熟悉其特性,然后靠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作品来。正如根雕界内人士所说:“根雕艺术创作中称取势为作品的龙脉。只要抓住这根龙脉,形象就能活起来,作品也就有了生命。”这无异成了李世元创作的理论指南。为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有时从险中取势,让主体形象作重心偏移,造成雄劲跌宕、大开大合之势,于是构造了类似“悬崖勒马”、“苍鹰追兔”等图形;有时平中取势,以根材定位后的自然起伏的曲线,形成一种连贯的、或者形断意连的动势,使之具有小河流水般的轻音乐韵味。每当拿不准时,他就发动“群众”,倾听妻子儿女的意见,集全家人的智慧于作品之中。
迄今,他创作的根雕及其他作品已百余件。各种神态的人物造型,千奇百怪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伴随着家庭生活,充满了文化艺术情趣。李世元的作品,去年参加了“河东区家庭文化成果展”,受到观瞻群众的好评,其中部分作品还刊登在《河东报》上;河东有线电视台也多次报道,颇有影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