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大直沽田庄大街2号的李俊丽,今年48岁,1992年从天津纸箱五厂下岗。下岗后她曾经困惑迷惘过,每天徘徊于农贸市场通往居住地的路,当时已经42岁的她,多次到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去应聘,都因学历和年龄拒之门外。她不死心,仍然到处奔波。爱人心疼地劝她,不要到处碰壁了,并且表示,生活再紧张拮据,也能“养活”她和孩子。“养活”这两个字,象一把钥匙打开了她的心扉,她决心自己去闯一闯,闯出一条属于她自己的路。于是她和朋友在往返数十里的万辛村开了一个经营副食调料的小店,但因缺乏经营管理经验,不久便被周围几家副食调料商挤得关了门,她第二次失业。后来经朋友介绍李俊丽到人民公园附近的一家冷食店做帮工。她决心通过做帮工多学些经营之道,以后再自己闯新路。她干活麻利,待人热情,经营有方,很快得到老板和顾客的赏识。正当她憋足了劲儿,准备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她又第三次下岗。一次又一次的下岗打击使她开始了反思,她想,失败的原因大概是因“择业观”有问题,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买卖”,搞经营,那么自己究竟适合干点什么呢?正在这时,大直沽街成立家政服务站,李俊丽毅然地报了名,成为家政服务站的第一批队员。报名后的第二天,她被分配到一家老夫妇家做“钟点”保姆。
一进门,这对老夫妇用怀疑的目光望着她,似乎不相信这位貌似“大娘”的人能做好保姆。李俊丽是个有心计的人,她看出老人的心事,马上挽起衣袖,开始动手收拾老人随手堆放的用品,然后又把所有的家俱过水擦洗。老人看她干活儿麻利,就留下她做正式的“钟点”保姆,主要工作是做中午饭,时间是早9点至中午12点。
上岗后,面对这对素不相识的老人和老人有心对她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她曾伤心过委曲过,但她没有退缩,她要用行动来赢得老人的信任,用自己的诚心热心去关心这两位老人。按规定,她的工作时间是三个小时,工作任务也仅是做中午饭,可她却把老人的家务全都包下来了,擦玻璃,打扫房间,收拾推放杂物的后院,洗衣服,样样都干,甚至连老人的内裤都给洗,把晚饭做好放在冰箱里,这三个小时她象个上了“弦”的机器人。真心换真心,现在老人把每天的生活费交给她,让她安排使用,家里的钥匙交给她,用老人的话说“只要李姐一进门,我们就有了安全感”,李姐也早已把二老视为自己的父母。她说:我和老人相处得很愉快,我想谁都有父母,谁也都有老的时候,年青的时候他们奉献过,现在老了,也需要有人帮一把,为老人服务,这是一项很光彩的事业,在这里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得到了老人的肯定,我感到活得很有意义,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