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人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1981
颗粒名称: 古树人家
分类号: G124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大直沽人民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和李殿发一家保护古树的故事。文章强调了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并展示了李殿发一家对古树的深厚感情。
关键词: 历史文化 文化保护 河东区

内容

“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大直沽这个地名,从元朝延用至今,已有800多年。大直沽人历经着世道的变迁和岁月的绵延。老屋旧宅、古木古树,都是大直沽历史文化的见证。无论是在漕运带来的经济繁荣时期,还是在遭遇了八国联军的罪恶之手以后,大直沽人民自觉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一代代传下来,至今犹存。
  不久前,大直沽高台上那些平房矮屋已被怡为平地,“历史文物陈列馆”已破土动工了。而原大直沽后台平泉胡同9号院的李家和那株古老的槐树却被保留下来,似乎是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大直沽古老的历史。
  据记载,李家小院里这株国槐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粗大的树干需两人合抱,树顶三杈分别伸展开去,树冠达25米。
  今年76岁的李殿发老汉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颗大树底下,与国槐的感情已经很深很深。
  当年,李殿发的爷爷就住在大树底下。老人家不许孩子们爬树摘树上的槐花和槐角。称国槐是“树爷爷”,说是爷爷小的时候,大人们就告诉他必须爱护这棵大树。
  李殿发20多岁时,在大树底下结婚生子。人口逐年增多,住处越来越小,他在房间对面盖了两间小房让孩子们住。房矮直不起腰。李殿发说:“咱凑合住吧,砖料都有,可房子不能长高,房子盖高了会影响大树。”
  后来,李殿发的儿子长大了,又在这大树底下结了婚。谁知一根树杈越长越大,压住了房檐,风吹树动连山墙都摇晃。儿子只好到有关部门开了证明,想把压房的树枝砍掉一截。
  李殿发得知此事,心里难受极了。这棵树的枝枝杈杈都连着他的心。可是,他无力给儿子买间房,思前想后,只好先“离家出走”,以免看见心里难受。老伴也躲在屋里掉眼泪,嘴里还叨叨着:“树爷爷,我儿子这是给您剪剪枝,您千万别怪他!”儿子见老人们这般难过,只好住手。为了保护这棵国槐,他决定坚持住“危房”。
  老国槐夏天像一把巨大的太阳伞,给小院遮出一片清凉,冬天全身的树叶摇去,让温暖的太阳照进李老汉的屋里。老国槐春天长叶、秋天开花,无数串白花在枝头摇曳,摇得小院那个角落都是花香。听说槐花、槐角、甚至它的嫩枝都可以入药。一次,一住南方商人来了,要买树上的花。开了个大价钱,李奶奶抢步出屋,告诉商人:“贵贱不卖。”其实,李家生活很困难。李殿发早已退休,老伴儿“搞街道”没有“劳保”,孩子们的单位也“不景气”。可他们却不肯用大树的一枝一叶去换钱。在他们的心中,树就是亲人。
  三年前,大树底下来了一伙人。还带来了仪器,人们说这国槐是大直沽一宝,李老汉心里特别高兴。把客人迎进门,给他们讲大树的故事。
  不久,东达房地产公司开发大直沽,就要离开破旧的平房住新楼了,谁不高兴?可李家老两口却吃不香、睡不着。他们舍不得离开这棵大树。他说:“我们李家世世代代住在大树底下,与大树有缘。如果搬走了,谁来看管大树呢?”
  李殿发一家保护古树的事传开来,记者来了、开发公司的经理也来了。大家说,为了保护这棵国槐,李家的小院不拆,将来历史陈列馆建成后,李老汉还得留在这里照看大树呢。李殿发乐了,他能不离开树了,他的老脸笑成了一朵山菊花。
  大直沽的高台上只剩下了李家,伴着那棵五六百岁的老树。李殿发仍然每天很早起来,围着树打扫,照看这株国槐,仿佛是自家的亲人。
  听说李殿发的孙子快要结婚了,婚礼不再在大树底下举行,因为孩子们已搬进新居了。那没关系,李家与树的深情照样会世世代代传下去。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董秀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