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富”之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1240
颗粒名称: “大富”之家
其他题名: 王兆甫一家的故事
分类号: I267
摘要: 《“大富”之家》是当代作者董秀娜所作的一篇散文。
关键词: 河东区 报告文学 散文

内容

一张彩色照片摆在我的眼前。
  这不仅仅是一张普通的剧照,尽管也有宽阔的舞台和绚丽多彩的灯光。
  照片上是一支特别的合唱队。队伍正中端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看年纪有八旬开外,但身体硬朗,精神矍烁。后边站着年龄不一但都精神焕发的男女演员,前边站着身着各式艳丽服装的孩子们,加上一支小乐队的伴奏师,数一数竟有36人!只见他们个个神采奕奕,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指挥,从那一张张口型上看,他们正在同唱一首气势高昂的歌。
  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一支气壮山河的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歌声中有男声、有女声、有老年人的声音也有稚嫩的童音。我仿佛听到了台下那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
  四世同堂
  新春第一天,我便采访了这张照片的主人王兆甫先生。他家住在一间两室一厅的单元房里,虽说室内并不宽敞,但看上去整洁有序,而且充满了生机。
  这感觉来自那满室的绿色。不大的小窗前分三层摆了几盆植物,其中有一盆水仙和一盆仙客来花正在盛开。桌上一片大玻璃板下放着十几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大多是一家人参加演出的“剧照”或演出结束时与党政领导的合影。王兆甫和三弟王兆涌在家。我说清前来采访的目的之后,他们听说要讲讲全家热爱文化活动的故事非常高兴,我们便无拘无束地畅谈起来。
  “我家四世同堂,要讲我们这个大家庭,还要从我母亲讲起。”王兆甫指着照片正当中的那位老人,回忆起解放前的事儿。
  那时,王家生活贫苦,为了生计,母亲只好到纺织厂当女工。王兆甫才刚刚一岁多就被妈妈带到车间里,为了不被老板发现,只好把他“埋”在放纱线的簸箩里。王兆甫长到8岁,母亲就送他去干活,12岁当了学徒工。二弟也是很小就进了私营的铁厂干活。只有三弟“命好”,赶上了全国解放,这才能够上学读书。
  王老太太叫王月英,今年已经95岁了。老人家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5个孩子又生了11个孙子孙女,孙子孙女又生下了第四代人。这个名副其实的“四世同堂”之家的36口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自1986年以来,他们每年都参加区里的文化活动,还代表天津多次参加了全国性的家庭文化展示,是街头巷尾很有名气的五好家庭和“文明家庭标兵户”。(一)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董秀娜
责任者
王兆甫
相关人物
王月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