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姐下岗了。
四十多岁的女人家。一双儿女,一个念中专,另一个念初中。各种费用繁多,丈夫月收入仅五百余元。可就是在这节骨眼儿上,她就归入了“失业”大军,生活状况便可想而知了。
宋姐是含泪接受这“严酷”的现实的。恐怕所有的下岗女工都经历此过程。不过脸上流淌的泪水很快被擦干了,无须人安慰,不用人同情……。那天,她找到了支部书记老谢,交上了最后一次按全月工资计算的党费。谢书记面露惋惜和无奈之情。此时此刻彼此无言以对。
临分手前,谢书记忍不住开口说:“小宋,等企业好转了,组织上将优先考虑你……”。往下再没说什么,看得出谢书记也哽咽住了。宋姐的泪水再次夺眶而出:“我太感谢组织了,不能再给组织上添麻烦了。”
宋姐此番话是发自内心的。
当年,她们这一代热血青年奔向广阔天地,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安家落了户……。
为解决这代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各级政府、组织的关怀下,知青们重返故里,回到了亲人身边。就凭这,宋姐发誓要好好干,不管干什么,找机会报答组织。
宋姐性格爽快、待人热情。工作中,脏活重活抢着干。有一回,在打扫办公室的时候,因一时找不到托把无法擦地。她索性找块布,跪在地上擦。正值冬天,一旁的同志赶忙劝阻,她还是照样干完了活。只要是一到了单位,她就象上满“发条”般忙个不停。打开水、扫办公室……。
宋姐经常说:“我书念的不多,多干些活,心里才平衡。”
多么纯朴的语言啊!丝毫没有虚伪和造做,一切是那样坦坦荡荡。
我想,象她这样的人即使下岗了,也一定是好样的。
没过多久,从谢书记那得知了宋姐的近况。
深知宋姐人品的街道居委会干部很快为她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所技术学校管理学生宿舍。说是管理宿舍,实际上是打扫卫生等勤杂工的活,宋姐到位后,“状态依旧”,宿舍状况大为改观,连校长都称赞宋姐。后来,宋姐又改上了夜班,但她还是那样投入……。
她是一位母亲。蹉跎岁月,她把内心永存的对知识的渴望,寄望于下一代身上。
为了这双儿女上学求知识,把自己的日积月累的“长处”尽情的发挥出来。早上,她在居民楼前,摆了个早点摊。加上宋姐待人和气,心眼好,生意还挺火!春冬两季,她还自制酸菜来增加收入。她这样做图个啥?还不是为儿女挣点学费。
最近,我又听说了宋姐下一步的打算,联络当年的知青,搞起了山货的批发生意。一个人是不行的,准备找几个同样处境的下岗女工一起干。
这话听来,还真有点“跨地区合作”的味道。我从内心深处祝她成功。
一位女工,敢于面对现实、直至去改变现实,继而又想到他人……。这是何等的境界。
对了,宋姐还是一位共产党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