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危房改造,这可以说是当今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最为关切、热盼的问题了。然而,将一片片危陋房屋拆除,再建起幢幢崭新的楼房新区,远非象荒砾上新辟一片绿荫或空地上盖起座高楼那么简单、容易。且不说这一庞大历史性工程覆盖的受益居民数量之巨,单单其直接涉及到的资金、出房率、相关配套等诸多杂合型难题,已足可谓列目前我国许多老城市改造一大带有共性的难题了。中央电视台几位记者日前在采访中山门工人新村时,不禁被这个全市瞩目的危改难点大片在短短三年间发生的喜人变化和突破性进展感慨不已。任务量大、城市基础设施薄弱、产权关系复杂、危陋房密度大等诸多难题困扰的我区,是如何谋划并步步为营地去实现一系列“实招”的呢?区长郭俊杰简明又富形象地答语或许令采访者意想不到:“逼出来的!”然而,就是这铮铮几字却道出了——
一腔热血公仆情
位于海河东畔的我区,是本市产业工人居住较集中的城区,有成片危陋房屋22片、143万平方米,6万多户居民常年住在破旧潮湿的平房中,拆除后需新建房屋700万平方米,任务量之大,居市内六区第二位。再加上密度大,出房率低,市政基础设施薄弱,地价低,房价低,资金严重缺乏等重重困难,就更使该区的危改雪上加霜,难而又难。然而,他们以带着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投身到危改之中,从区情实际出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研究对策,寻找出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基本工作思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魄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用五至七年基本完成成片危陋房屋改造的奋斗目标,他们坚持危改与房改相结合、危改与综合开发相结合、危改与安居相结合、危改与市政基础设施相结合、集资改造与引进资金相结合、城市建设与繁荣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全面实施“四、四、三”工程的全区危改和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的发展蓝图。即以十一经路大型公建一条街为轴心,改造大王庄、大直沽、中山门和新开路两侧四大片;开发十一经路、六纬路、津塘公路和新开路四条线;逐步建设大王庄、大直沽、新开路三个繁华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