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养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0868
颗粒名称: 谈『养德』
分类号: D648.3
摘要: 本文讨论了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指出社会公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通过分析历史传统和现代社会事件,文章强调了培养社会公德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关键词: 社会公德 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发展 道德品质

内容

今年3月21日《今晚报》,在头版刊发了题为《沈大爷默默护卫母亲河》的报道。赞气扬了这位普通老人高尚的道德,由此引发了社会公德大讨论。
  大家也许还清楚记得:“红伞事件”,曾引起强烈的共鸣,刮起了阵阵文明之风。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应该对此“事件”展开讨论,使正气战胜邪气,培养高尚的社会公德。
  就此,我们谈“养德”的问题。“养德”意为培养道德的意思。即培养社会道德,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等。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是什么?是物质丰富基础上的道德水准高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体讲,就是培养奋发向上,顾全大局,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扶贫济困,互助友爱的社会主义公德。
  纵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的形成:“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曾以“静以养心,俭以养德”教诲后代。唐代诗人杜甫,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高尚的“社会道德”为世人所尊重和敬仰。宋代政治家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生倡导博爱之精神。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直至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江泽民主席《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
  从古到今,社会发展,始终离不开道德的培养。
  在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中,“养德”应是贯穿于始终。
  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应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高尚传统的美德,宣传时代的好人好事和社会新风尚,培养全体公民的道德意识。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田耕
责任者
孙中山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白求恩
相关人物
刘少奇
相关人物
江泽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