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道街冠云中里居委会,自94年开始在全市街道居委会中率先开展了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3年来,这个居委会为一百多名待业、下岗职工重新找到了工作。冠云中里居委会在再就业工程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做法,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评价。一个小小的居委会在安置下岗人员再就业中做出了惊人之举,其中奥秘在哪里?他们感到把再就业工作搞好就必须首先——
提高认识 增强信心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一些企业被市场淘汰,部分企业人员下岗待业,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区街工作最基层的冠云中里居委会的几位主任们在思考着。94年3月份的一天,到居委会来访的17人中,都有同一个问题,提出的都是同一个要求,那就是为他们这些下岗职工重新找一份工作。面对此景,在场主任被深深地触动了,他们的心情很不平静。做为街道工作积极分子,深深感受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哪一个家庭中有了待业人员,家庭矛盾就有可能随之出现,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于是,他们决心为下岗职工无偿寻找再就业的机会。面对这项从来没有做过、又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经过深入研究他们迈出了第一步是:
摸清底数 有的放矢
冠云中里居委会所辖有71个楼栋门、居民家庭1300户,人口4400余人,是香山道街内最大的一片居民区。为了有的放矢地开展安置下岗职工这项工作,居委会几位上了年纪的主任不辞辛苦,深入到千余户居民家庭中,掌握第一手材料,摸清楚下岗人员的实际状况。
经过反复多次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他们基本上掌握了这一居民区内下岗人员的基本情况。一是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差距较大,在被调查的一百名下岗人员中从20多岁到45岁这一年龄段居多,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几乎一个没有,绝大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二是大多没有专业生产技术和特长。由于文化水准偏低,这些下岗人员在原单位普遍从事的是一些辅助工、熟练工。三是家庭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负担。如家中孩子小需要照顾,本人患有慢性疾病;上有多病的老人,下有上学的子女等等。
一手材料掌握了,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开展就业安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冠云中里居委会开始把目光转向——
广开门路 多方就业
在这方面他们采取了“三条腿走路”
第一,与工厂企业、商业部门多方联系,主动为待业下岗职工介绍工作。从94年开始他们先后与万新商厦、沙柳路房管站、东昇香糕点店、德华皮件厂、第四幼儿园等十几家国营、集体企业、服务单位建立了用工协议。这一方式为下岗职工提供了稳固的安置渠道,94年以来,这个居委会每年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都达几十人次,并逐年有所上升。为了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从1996年开始,他们主动的把用工单位请到居民区内,现场招工。当东方精密冲压件厂来冠云中里居委会招工时,居委会及时贴出招聘海报、办理用工登记表,为这次洽谈、用工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仅这一次招工就使十二名下岗女工得到了再就业的机会。
第二,以家庭、小组为单位,开展“生产自救、互助”活动。根据现有的下岗人员的结构特点,冠云中里居委会将下岗职工组成若干个“生产互助小组”,并多方奔走为他们寻求加工生产单位。经多方联系终于同泰山食品厂、连祥食品有限公司达成协议,为其加工红果。现在,来生产自救小组的人员由开始的十几人,发展目前的到74人,不单有本片的下岗职工参加,而且还吸引相邻的几个街道的待业人员也加入进来。几年来,共完成红果加工4万余公斤,生产自救小组的成员月加工收入在150元至330元。
第三,对自谋生路的下岗职工积极扶持提供方便,相助一臂之力。对于有能力自主经营的下岗职工,冠云中里居委会给予全力支持,为他们跑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创造有利自谋出路的外部环境。他们先后为八号楼紫XX申办了营业执照、协助联系业务渠道和客户,使这个小家电维修经营部月平均收入达8百元;为七号楼一户双下岗夫妻办理了市场临时经营执照,并减免了管理费,使他俩顺利设摊卖菜;为2号楼3门一户居民建起了烟酒副食调料便民小卖部。
正是冠云中里居委会的6位主任所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千方百计为下岗职工寻找再就业门路,无私奉献的一片热心,使这个居委会的再就业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