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区文明市民学校纪实
河东文明市民学校是一种特殊的学校。特殊在,一是教学内容特殊,从国家政策法规,到《市民守则》以及科技、文化知识、礼仪知识,生活常识等无所不包;二是学员特殊,不分年龄职业,上至六旬老人,下至十几岁儿童都是学员;三是文凭特殊,学员的最高“文凭”是“文明市民标兵”荣誉证书。自1991年大桥道街率先创办第一所文明市民学校迄今,全区已发展到遍布19个街道的515所(其中市民学校328所,家长学校等其它类型学校187所),参加学习的学员达22万人次。天津市曾两次在我区召开现场会,推广我区以市民学校为载体加强市民教育的经验。
市民学校这般红火
区领导认为,市民素质和修养的高低是衡量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为此,全区开展的建文明区街、做文明市民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
文明市民学校作为整个市民教育活动的一种新载体,在管理职责分工方面有两个层次。一是建立街道一级的总校,负责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培训教员、骨干,对各分校进行具体指导。二是建立以居民区和街属及驻街的企事业单位为基础的分校,具体实施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市民学校采取授课、专题考试、讨论、知识竞赛、典型报告、婆媳对夸、夸邻居、联欢、组织各项文体等活动,并坚持每年评选表彰“文明市民”,对外地来区打工人员表现突出者授予“河东区荣誉市民”称号。这些活动在全区勃然兴起。如:大直沽街开展的胡同黑板报上夸邻居、月评十佳新事树立文明新风活动;昆仑路街、广宁路街、常州道街开展的街校结合共育文明小市民活动、香山道、郑庄子街在摊群市场、街办企业中对外来打工人员开展的争当“文明经商户”活动;以及二号桥街一年一度的楼群居民趣味运动会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居民群众投身到市民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来。
这里的老太太们都漂亮了
在盘山道街、和平村街,向阳楼街、大桥道等街了解老人们的生活状况时,老人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这里的老太太们都越来越漂亮了。盘山道街十九区居委会许大娘快人快语:“这里的老人吃得好,住得舒坦,穿得也讲究、时髦,比过去漂亮多了。”许大娘指着脚上的一双新皮鞋对我们说:“这皮鞋是儿媳妇花100多元给买的,您瞧多漂亮。”和平村街的王大娘婆媳关系不好长达8年。儿媳妇通过市民学校学习,看到别的家庭婆媳对夸,好儿媳精心照料婆婆受赞扬,尤其是邻居的一位好儿媳披红戴花受到表扬的热闹场面,触动很大。她说:“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丢掉。我也有儿子,将来也会做婆婆,如果我儿媳妇象我一样不理老人,那我会是什么样心情?将心比心,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于是她主动帮婆婆做家务,给婆婆置新衣服,婆婆很受感动,逢人就讲:“这是儿媳妇买的。”
各街市民学校还评选出一批尊老敬老的文明市民标兵。如和平村街十七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婆婆的好儿媳王家萍;向阳楼街十年如一日照顾邻居两位孤老的高占武;大桥道街十二年如一日精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的个体户冯淑华等。
爱管“闲事”的人多了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被用来形容住楼房居民之间人际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现代“楼房病”。如何医治这种“楼房病”市民学校为住楼房的居民架起了互相交往,彼此增加感情,增加信任的桥梁。
在市民学校,同楼的居民坐在一起,为改善邻里关系献计献策。有的提出一楼放置一块小黑板,有嘛大事通知一声;有的提出制订“文明楼门公约”提高社会公德意识。
大王庄街十三经路十八号院有两个楼门,以前楼内居民不相往来如同陌生人,室内装修整洁豪华,但楼道内却堆满了杂物,如同摆上“八卦阵”。真是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如今,居民们通过市民学校的学习,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公德意识明显提高,居民们自动组织起来清理楼道内杂物,并刷浆,把楼道打扫得干净整洁,每层楼都挂有居民自绘的国画,制作的宫灯,并摆上自家的花卉。在这里,双职工小孩午饭、放学、寒暑假有人管,楼内还设有“义务小诊室”、“图书角”,全楼居民都来为楼内高龄老人祝寿,到了年三十儿,家家出两个菜,聚集在一起共度除夕。副市长王德惠在这里欣然题词“文明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