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先进党支部万新村房管站党支部
万新村房管站有职工97名,党员10人,党支部支委3人,全站负责万新村一区至十八区8857户,40万平方米的公产房屋经营管理和修缮服务任务。
该站党支部根据江泽民总书记:“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必须有政治保证”的论述。几年来,把抓好党建做为发挥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起到房管站经济发展政治保证的系统工程抓好,从而带动两个文明建设都取得较好的成绩。几年来经济创利润均在百万元以上,开发建房2.4万平方米,为住户维修奉献资金400多万元,大、中修综维47645.84平方米,用自有资金为偏单元小间无烟道居民增建烟道672根。
1994年、1995年被评为天津市河东区先进党支部,1992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天津市一流房管站标杆;天津市城建系统规范化服务、企业文化建设标杆站;行风建设先进站;1994—1995届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集体站,并被国家建设部选定为规范化达标服务、行风建设联系站。
一、把党建做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做好。
站党支部一方面领导好房管站的开拓改革,另一方面又切实把抓好党建做为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系统工程实施,使企业出现了改革事业开拓前进,两个文明结硕果的局面。
1.把党员教育的立足点放在提高党员素质上。
几年来,本着“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原则,我们党支部不管外界是刮“东北风”,还是“西南风”,都坚持抓好党员的教育和学习不松劲,并把党员学习和教育的立足点放在提高党员素质上。主要是抓好党员特殊素质提高的三个环节工作:一是在理想信念方面,教育党员树立共产主义信仰。
二是在道德规范方面,教育党员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三是抓好党员的评议,经常照镜子,维护党员的模范形式。
2.本着党管干部的原则,把党支部一班子人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发挥核心作用上。
一是强化教育,提高认识。站党支部坚持周二党政领导学习制度,组织支部成员和行政领导成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并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去理解、观察和分析问题,从而维护了党的领导成员的团结,他们还不断的结合社会上一些腐败案例,组织党政领导成员学习中共中央、天津市委关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党章》、《准则》及《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使大家防患于未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1994年以来站领导成员拒吃请50余次,拒收礼金2万多元。
二是结合实际,开展活动。在站党政领导中,在承包人,三产经理中开展了“当好一个合格承包人”、“企业要发展,全靠党来管”等活动,使党政干部置于党支部的管理之中。
三是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党支部把制度建设做为党建的主要基础工作抓好,他们建立健全了党日活动、支委民主生活会,房管站行政干部廉洁自律讲评会,以及重大决策集体研究,职代会讨论通过等规章制度,尤其在贯彻民主集中制上下了功夫,建立了房管站重大事件向党支部报告制度。支部参与房管站重大决策研究,推行党建与管理经营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房管站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四是以聘促管,增强素质。在加强党建工作中,该站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鼓励竞争,激发活力,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重点把握了三个环节的工作:主要是层层实行聘任制,激发竞争活力;严格业绩考核,鼓励竞争;实行干部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他们本着优化组合的原则,打破原有干部、职工的编制界限,在人人机会均等,重在业绩表现的前提下,由支部授权站长,聘任副站长、三产经理、各职能组长和承包组长;由各职能组长等聘任各自组员、干部。受聘者持聘书上岗,落聘者实行两个月试工期,期满如仍未受聘,实行房管站内待业。1995年,管理组、生产组各有一名干部因工作责任心差落聘,他们整日寝食不安,经过两个月试工期,有明显进步,又被重新返聘。通过这两名干部的落聘、返聘,在全站干部职工中引起了连锁震动。
全站在干部岗位上的工人已有13人,在工人岗上工作的干部有6人,全站人心稳定,干部能遵章守纪、力求上进,职工能勤奋工作,感到有奔头。
3.本着培养跨世纪的人才高度,把党建着力点放在促进青年人的进步上。
在97名职工的房管站中有青年职工48人,占全站职工总数的49%,站党支部针对青年多的特点,把党建的着力点放在促进青年人的进步上,从三个环节营造有利青年职工成长的沃土,使青年职工健康成长,在房管事业里挑起了大梁。
一是主动引导,固本教育。站党支部支持把新分配到站里的大、中专毕业的青年职工,进行固本教育。新职工进站后先将他们放到第一线锻炼,特别是分配到作风硬、技术好、党员模范老师傅班组入门教育,使植入一片沃土中的青年职工有了健康成长的环境,在班组里学习和继承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
二是开渠放水,多元提高。经过固本教育,主动引导青年职工在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人生观上有了一些进步后,根据青年职工的业务所长,经过聘任上岗,把他们放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去施展才华。有的成了完成任务出色的房管员,有的成了深受居民爱戴的维修工,也有的成了独档一面,挑大梁的技术尖子;
三是多压担子,促其发展。对工作中脱颖而出,有发展前途的青年职工,党支部对他们多压担子,促进他们的提高和发展,象30多岁的职工李金利被聘为副站长,20多岁的职工王庆先被聘为站长助理,还有10多名干一行,精一行的青年职工被输送到区房管局的各单位去锻炼。
通过党支部抓紧对青年职工的培养教育,一大批青年职工成长起来,现在全站有40名青年职工在业余时间坚持大、中专第二学历的再教育学习,百分之十的青年职工参加业余党校学习,16名青年职工写了入党申请书,已发展了三名青年职工入党。
二、把发展经济作为全站中心工作干好。
根据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述,站党支部,把发展经济做为全站中心的工作干好,主要抓了以下三条。
一是提高效益,增加收入,实施稳定企业的凝聚工程。多年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房管站“以租不能养房”,“入不敖出”成为通病,职工收入少,受累多,没有凝聚力,房管站缺少资金,实力弱,缺乏再生产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支部把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当成实施稳定房管站的凝聚力工程抓好,结合日常的房产管理和危改开发项目,努力发掘房地产的存量,利用万新村新辟区的特点通过联建,开发商品房2.4万平方米,我们还拾遗补缺,根据新辟区居民生活的需求,建立起劳保用品销售点,小百货零售点等三产多元经营创收,每年房管站营业外创收利润在百万元以上,除每年补贴几十万元居民住房修缮不足资金外,还用来增加了职工的收入,投资办起了职工之家、澡堂、小食堂和小文化站,扩大了职工的生活福利设施,增加了福利待遇,站职工之家被市总工会评为先进基层职工小家。房管站在职工中具有了磁石般的凝聚力。
二是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绘好企业发展的蓝图。
党支部组织党、政领导引导全站职工几上几下大讨论,召开“诸葛亮”会研究对策,转换机制,建立一个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为基本特征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新机制。为了使新机制得以运营,他们又从基础管理入手,大幅度地进行改革建制工作,先后修定了“劳动用工管理条例”、“双百分考核标准”、“岗位责任制度”等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促进了内部管理。
三、把窗口精神文明建设做为全站头等大事抓好。
做为窗口单位,站党支部把精神文明做为头等大事来抓好,运用新载体,建设企业文化,叫响“一个精神”,树起“四面风帆”即:叫响“今日拼搏奉献,明天气象万新”的企业精神,树起勤廉兴业的风帆;树起树人育才的风帆;树起开拓改革的风帆;树起奉献服务的风帆。
一是叫响企业精神,创造精神文明建设氛围的工作。站党支部引导干部提高对企业精神是企业生存、发展精神支柱的认识,着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叫响企业精神,用企业精神引导优化小环境,培育职工为企业奉献的团队精神,创造一个窗口行业精神文明的氛围。
二是树起“四面风帆”,塑造好企业形象,树立好企业道德,推进房管站精神文明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发展。他们在全站注意塑造企业形象,用企业形象规范精神文明的外在标准,主要是注重塑造具有艰苦奋斗,拼搏创业精神的人;注重塑造具有勤廉兴业,公仆精神的人;注重塑造具有全心全意为住户服务精神的人,把“创建精神文明单位是全站职工的崇高职责”做为全站职工的行为目标。在对全站职工进行企业道德教育时,进行了13个工种,37个岗位职业道德的修定,并强化职业行为规范,注重抓好两个环节。首先,在职工中注重抓好义利统一观的强化;主人翁责任感的深化;为人民服务使命感的灌输化,使企业道德成为职工心理世界内在的尺度,成为职工经济活动的价值标准。通过企业道德在精神文明上的导向作用,全站为民服务提高到一个新层次,一位双目失明的住房说:“我虽然眼睛看不见房管工人,但我感觉雷锋就在我的身边”;一位信奉天主教的孤老太太说:“我不光信仁慈的主了,也信你们热心的房管工人”;年逾八旬的台胞万式如先生夫妇俩人,被房管工人的温暖服务所感动,给站领导两次送来金戒指表心意,站领导只领情,不收物,万先生回到台湾宣传“大陆的风气好”,夸天津有了“贴心的人的万新村房管站”。
三是抓好行为规范,把“满意在房管”的标准做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的外在要求。重点抓了规范站领导的工作行为,在工作现场营造职工道德的气氛,成为精神文明的示范者;重点还抓了规范职工的服务行为,着意强化全党服务质量意识,在服务现场营造职业道德的气氛,成为精神文明的实践者。由于房管服务的时限性强,所以住户到房管站报修都是怀着焦急心情来的,党支部要求接待员要优质服务,让有气的住户消了气走;让有意见的住户满意了走;让咨询问题的住户明白了走。住户都反映来到了万新站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即使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经过耐心解释,住户也表示理解。由此,站党支部认识到在这个意义上,深化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时时刻刻体现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的实话。
几年来,万新村房管站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民主管房和援工助民活动,房屋的碎修及时率达到99%,受到社会好评。《天津日报》、《今晚报》和电台、电视台先后20多次予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