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下岗女工,走出了苦闷徘徊的困惑,顶住了世俗偏见的压力,克服了资金困乏的重重困难,品尝了创业艰辛的滋味,终于战胜了自己,超越了自我,成功地走出一条再就业的闪光之路。她走上了人民大会堂的演讲台,她参加了中央再就业巡回演讲团。她被人们赞美、传颂,她被誉为津门一颗耀眼的“星”。这位成功者就是——张慧英。
她家住昆仑路街,原是天津绣花厂一名普通缝纫女工。早在1993年,她所在的厂就开始不景气,到了96年,单位彻底失去了维持能力,只得让大家自谋生路。那一年,张慧英43岁。
1997年的春节,张慧英是在苦闷中度过的。面对多病的丈夫、读高中的孩子、需要赡养的父母,张慧英反复地问自己:今后怎么办?出路在哪里?然而有一点她是清楚的,那就是天上不会掉馅饼,苦等苦熬只有死路一条。“得干点什么!”这个想法强烈地冲撞着她。下岗的打击、生活的重担不但没有击垮张慧英,反而使从小就不服输的她抖擞起精神来。
春节一过,张慧英就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了解了她的情况后,问她:“保姆您干吗?”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张慧英一下子愣住了,不知怎样回答好。张慧英从职业介绍所了解到,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瘫痪的老人需要照顾,雇外地人又解决不了住的问题,本市下岗的又不乐意干。这次求职使张慧英发现现实是残酷无情的:人才市场要文凭,劳务市场要年龄,而她要文凭没文凭,要年龄没年龄,唯一拥有的就是不怕吃苦的精神。经过痛苦的思索后,张慧英豁然开朗了。她说:不是只有那些体面的工作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那些脏活、苦活、累活更能锻炼人的意志。我要干,就干那些别人不愿干,社会又十分需要的工作。张慧英没有选择当保姆,她决定自己办个托老院,把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集中起来护理,这样不仅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同时也能给那些困难家庭减轻负担。
主意已定,说干就干。张慧英写申请,四处选址,又从亲友那借了2000元钱,租下了万新村昆仑路幼儿园的几间小平房。当时这几间房子十分破旧,没有窗户,地势又低,装修改造需要好几万元钱。办件大事的热情使张慧英不知什么叫难,她开始找同学、找亲友、找邻居四处借钱。一听说借钱,朋友们都举出很多理由不肯借,有的还劝她说:“现实点,这可是又脏又累又不讨好的活儿,别干啦。”张慧英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借钱的她表示一定付息;不借钱的她当作一种激励。然而周围的好心人还是很多。一天,她家的门铃响了,开门一看是她的邻居——一位架着双拐的残疾人,他说:听说你要办个托老院,这是件积德行善的事,我只有1000元私房钱,媳妇不知道,你先拿去用。张慧英听后表示将来一定付双息。那位邻居生气地说:你要是这样,我就不借给你了。当张慧英用颤抖的双手接过这位同样是下岗的残疾人送来的还带着体温的一千元钱时,泪水夺眶而出。就这样,张慧英一边借钱,一边领着民工装修房子。那段日子,他和爱人起五更睡半夜,每天午饭都在下午三点多钟才吃,两人的手上都裂出一道道口子,贴满橡皮膏。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努力,几间破屋子变成了7间带封闭回廊的漂亮平房,各种养老服务设施也相继备全,她给托老院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慧康,意思就是希望通过自己聪慧的双手给老人带来幸福安康的晚年。
1997年4月2日,“慧康托老院”在一片吉祥的鞭炮声中成立了。然而万事开头难,两个星期过去了,没有一个老人住进来,直到4月19日,张慧英才终于迎来了第一位老人。可是接下来的情形却让张慧英始料不及。这位不能自理的老人不仅是裤里拉裤里尿,而且拉完后还抓大便到处扔到处抹。挺干净的被子、床、墙上到处都是大便。当初以为会带小孩就会侍候老人的张慧英,一时也不知怎么好。眼看下个月交租金的日子就要到了,愁得她一边给老人做饭,一边掉眼泪。老人也有不糊涂的时候,她拉着张慧英的手说:“对不起,闺女,你打我吧,我在家里就挨打。”张慧英看着老人也掉下泪来。她对老人说:您是我的第一位老人,我稀罕还来不及呢,再说谁家没有老人,谁没有老的时候呢!我办托老院就是为您这样的老人服务的。张慧英抹干眼泪,开始晚上陪老人一起睡,全面了解她的病情和生活习惯,给老人做可口的饭菜,陪老人聊天,并动脑筋给老人做了一个从腰到脚的封闭式裙子,老人的手再也进不去抓大便了。一个月很快过去了,依然只有这一位老人。张慧英再也坐不住了。广告做不起,她就自己写广告条,各处托人做宣传,又增加了“日托”、“临时托”等项目。最后还是区民政部门的同志了解到张慧英的困难,向她伸出了热情之手,给她做了报道,许多家属就是拿着《今晚报》到托老院实地考察的。就这样,局面一点点地打开了。
老人们陆续进住了,张慧英更忙、更累了。她吃住在托老院。白天,她为老人擦洗身体,接屎接尿,洗衣做饭,累得喘不过气来;到了晚上,张慧英把闹表抱在怀里,一宿不知起来多少次,为老人翻身接尿。为了不让老人身上有异味,她的手天天离不开水,随时为老人擦洗。去年天津特别热,但托老院的老人没有一个生痱子的,不论男女,张慧英都为他们洗澡擦身,对那些半身不遂的老人,每天晚上她都为他们按摩,把他们弯曲的胳膊放松放平。张慧英还发挥她的缝纫特长,为那些大小便失禁的老人设计制作了深开当不会沾上大小便的棉套裤,为每位失禁老人做好6个尿褯子,随脏随换。每一位老人进院的第一个晚上,无论是老大爷还是老太太,她都跟老人一屋睡,及时了解老人的起居习惯。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她把家里的彩电抱来让老人们消遣。她还为老人买了麻将牌、象棋、扑克牌,订阅了《今晚报》、《公安报》。老人们都感动地说:住在托老院就如同住在家里一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张慧英的托老院已经有21位老人了,她也陆续招聘了17名下岗女工,她们都是40~50岁的年龄,命运和处境都和张慧英差不多,所以她理解她们,尽量减轻她们的负担,为她们安排了三班倒,可是张慧英还是老样子连轴转。她说:她现在的能力有限,只能安排这些姐妹,她愿多帮一个姐妹,与她们手拉手,一起走,走自立、自强的路。
她还想告诉下岗的姐妹,下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了一个人活一生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负责任。过去那种吃大锅饭的日子不可能再有了,到了夏天发避暑茶,到了冬天发煤火费的安逸日子也甭想了。天上不会掉陷井,要想生活得好,就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只要发奋努力,下岗职工的生活就不但过得去,还会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