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读后断想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柳青》
唯一号: 020635020230001955
作品名称: 《溶洞》读后断想
文件路径: 0206/02/object/PDF/020611020230000001/043
起始页: T00049_00.pdf
责任者: 黄桂元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1
主题词: 杂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掩卷陈子茹老师的长篇遗作《溶洞》,不禁感慨良多。二十万言的《溶洞》是古稀之年的陈子茹在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耗尽其生命心血的一曲绝唱,读罢仍觉余音缭绕。在我看来,小说家的神奇之处,在于比一般人多拥有了一副可供其自由挥洒的笔墨,用虚构的方式重组或再造一个生香活色、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像是比别人多活了一世,并以此留下个人生命的清晰轨迹。其间的艰辛创作过程自然是一言难尽,对于小说家不失为乐趣,而对于读者,却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整体看来,《溶洞》结构完整,组织严密,叙述流畅,情节生动,笔墨自然朴实,生活气息浓郁,有一种从容不迫的艺术气象。陈子茹是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于天津文坛上,擅长于表现乡村题材领域。《溶洞》却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书写转向,将目光和视野投向于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的写作,是全球化与地域边缘化多重矛盾交织的“中间地带”,对于作家而言,显然拥有着难以忽视的巨大书写空间。作家不一定要通过小说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却可以通过虚构提供文学表达图景,这就需要其具备一种现代化视域。陈子茹的这部小说以坐落在天卫市鱼山县响水庄的溶洞资源开发为线索,围绕探查溶洞、寻找溶洞、装修溶洞、争夺溶洞、打压溶洞、坚守溶洞展开了故事起伏,中间穿插、交织了溶洞开发过程的聚集与分化、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与衰落、响水庄村委换届以及几位生意场失落者盗墓案破获的等风波,描摹了纷纭复杂的社会世相和人际风云。小说推出了十几位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廊,基本可以说血肉丰满,各具特色,而全书大篇幅浓墨重彩写就的虞城,作为一位宽厚、明达、坚忍、大度、亲近的民营企业家,更是以其细腻传神的展示而令人信服。对于虞城的刻画,他的言行多是用细节描写体现的,而不是一味“高大上”地加以拔高、塑造。虞城是民营企业家中的精英、翘楚,行为处事具有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但作者更在意于他是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这一面,困境中跋涉的虞城并没有变得邪恶,而是积极寻求解困出路,应对乱局,在生意场仍坚持与人为善,行为做事充满人情味,善解人意是他的一贯美德。我相信没有人生阅历的长年积累,很难写出这样的厚重作品作者用朴素劲道的现实主义笔法,展现了民营企业家的一段难忘的创业岁月。 此外,诸如严起、封设、张扬、李瑞各色人等同样饱满扎实,性格生动,令人难忘,作者在表现这些人物性格脉络的时候始终把握火候,有个渐次过程,而从无预设的刻意,比如严起,最初是他牵头引线促成了虞城的溶洞想法实施,两人的关系也是不错的,由于张扬的介入并不断谋取私利,虞城与严起的关系渐渐起了变化,先是心有芥蒂,然后想法不容,势不两立,甚至不择手段,他最终与张扬合谋盗墓而锒铛入狱的结果,也是作者对于人物性格逻辑走向的尊重,没有许多作品中很难避免的对于负面人物脸谱化的书写效果。虞城和严起之间种种矛盾纠葛,没有影响到虞城的儿子虞江与严起的女儿严闵的恋爱关系,严起后来获刑入狱,虞城以亲家的身份拿出自己的资金为严起减刑起了重要作用,这样的大情大义为了儿子的婚姻幸福着想,对于书中对一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的刻画,更是加分的浓重一笔。 作品读来节奏有序,流水自然,有如泥土般淳厚,劲道。其实,我这里说的“泥土”并不意味着代表乡村生活题材的代名词,而是对于脚踏大地的隐喻,象征着红尘万丈的人间烟火味道。陈子茹具有很扎实的写景绘物功力。如今是一个缺乏耐心的快餐文化时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作者一般比较关注和追求的是情节的编织与推进,故事的悬念行和吸引力是最重要的,写景则似乎显得可有可无,几乎沦为无关紧要的摆设,由于一些作家把主要精力用于编织夺人眼球的事件冲突和故事噱头,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应有的写景能力。陈子茹把景物描写融入故事情节的推进过程,使之有声有色,可感可触,浑然一体。我们看到,书中不乏精彩的景色描写,不胜枚举,比如,“巨大的椭圆形山顶和山梁上盖着一层厚厚的风化土,没有高大的树木,密密麻麻长满了酸枣刺、卷柏和没脚踝的细碎小草,小草间间或挺出两三朵黄的或蓝的小花,山顶上风大,各色植物都在摇摆点头,正值初夏,阳光艳丽,整个山梁上充满了一股野性之美”,还有,“进新开洞口十米左右,自然的洞穴豁然开朗,很深很长,洞顶有水滴偶尔滴落,脚下是一片平坦的石面,由于洞顶滴水的缘故,石面湿漉漉的,石面一侧有一道自然形成的小小水沟,流动着细微的水流。在矿灯和高能电筒光线的反射下,洞壁色彩缤纷。“西边山坳里,夕阳渐渐由红色变成暗紫色,躲进山坳里的雾气中,留给人们一个引发无限遐想和猜测的谜团。天慢慢暗下来,照明灯亮了,被黑魆魆的空旷包裹着,它只是一个渺小的光点,像划破暗夜的一只萤火虫。”有的景物描写不仅诗意盎然,还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上得洞坡以后,展现的又是一片石花景观。先是洞壁上呈现的一片石幔,像剧场的帷幕,幕边一只状如喜鹊的鸟状钟乳石。右侧的洞壁边上方的陡峭处,生长一巨型灵芝状钟乳石,灵芝下的洞边两柱人状钟乳石,酷似两个古装少年立在灵芝之下。往前是两座奇特的大石笋,一座酷似雪人,有头,有身,还有突出的胳膊;另一座是三株连体的塔松,松枝和松针压着厚厚的冰雪,屹立在广袤的雪原林海之中。前方是从洞顶垂下的一片长短粗细不等的石钟乳,酷似一片从悬崖峭壁或高屋顶上下垂的冰锥,令人如在严寒的冰雪冬季,浑身寒战频频。”作者是不是曾有过探测溶洞的亲身经历,我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很注意知识积累,有过人的对细节的观察力,才会把自然的动态场景写得如此富于生活实感。走马观花,对自然现象、生活物状缺乏兴趣的人,很难想象会有这样的描写。 曾几何时,市场经济大潮而至,不可阻挡,于是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形形色色的人对于金钱、致富的欲望空前高涨,这本是能够理解的,无可厚非,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还是应该记取的。书中虞城开发溶洞的过程真可谓一波三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其间各种利益关系的博弈从未消停,始终伴随,虞城的事业成功了,可是他却高兴不起来,最初和他一起开发溶洞的这些好友,如今已是走的走,散的散,进班房的进班房,一个个都没有跟着他享受到最后的成功喜悦。他不明白这究竟为什么?小说结尾处,作者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描写,虞城“饮下一杯半温的茶水,润了润干渴的喉咙,站起身走出办公楼,吹了吹山风,头脑灵醒多了。他寻思:这溶洞是什么?既可能是美丽的景观,又可能包藏祸害;既可以使人富有,又可以将人推向罪恶的深渊。唉,溶洞啊溶洞,你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这就是《溶洞》的深刻意蕴,陈子茹老师以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搏,完成了他的文学抱负与梦想。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桂元
责任者
陈子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