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叙事与写实文风的再认识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柳青》
唯一号: 020635020230001954
作品名称: 对传统叙事与写实文风的再认识
文件路径: 0206/02/object/PDF/020611020230000001/043
起始页: T00047_00.pdf
责任者: 狄青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1
主题词: 杂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当下的中国小说创作,语言似乎成了衡量一部作品高下的唯一圭臬,置身其中者一概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方式来“锤炼”语言,哪怕很多语言以及叙述方式明显有臆造之嫌且难以自圆其说,往往也在所不惜。我以为这不仅在效果上会适得其反,同时也遮蔽了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所应具有的情节连贯性与阅读流畅感。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陈子茹的长篇小说《溶洞》无疑就是一部文风清新、叙述平实、“回归”传统的成功作品,而我对《溶洞》的阅读,同样也是一次对传统叙述方式与写实文风的再认识。这部小说不以文字的华丽抑或结构的出位见长,却以叙述的稳健和人物的鲜活取胜。事实上,对于《溶洞》的阅读,常使我想起自己在很小的时候阅读过的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一批长篇小说,都是叙述流畅沉稳、文风朴实无华、故事层层递进,没有那么多回肠婉转,内容却笃实厚重。 《溶洞》一上来就让我们不陌生,无论是作为背景的位于渤海之畔的天卫市,还是天卫市的唯一山区县——鱼山县,还是流花峪乡,还是响水庄村,读者显然都很熟悉。小说无疑写的就是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的人与事,虽然没有点明,但作家笔下的一草一木无疑就在我们的眼前晃动。围绕天卫市第一座溶洞的开挖、建设、经营与争夺,作者将诸多社会事件结合书中人物有理有序地铺排开来,由此来逐步透视当下乡村社会的变迁以及人物被社会环境裹胁后的心路历程。 作者陈子茹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他熟悉农村、热爱乡土,对乡下的人情世故如数家珍;陈子茹也非常了解农村的基层干部,这应该与他曾经多年担任涉农区的基层领导工作有关。小说中对农村基层干二部的描写与编排同样精彩。文学需要生活的滋养,我想《溶洞》的创作再次印证了这一真理。 虞城无疑是小说中的第一主人公,作为一位有思想、有胆识同时还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企业家,他的做派与言行实际上是支撑起这部小说的骨干。而严起、封杜等人则代表了当今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与为人方式,尤其是封杜,作为一名局级退休官员,无疑拥有着丰富的人脉关系,擅长做表面文章,擅长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对他的描写剖析实际上是颇有代表性的。而张扬、雪娜无疑代表了另外一种人,他们要的东西很直接,他们相信钱能打通这世上的一切关节,在他们眼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交换关系。这些人物的塑造应该说都是比较成功的,读罢会有一种与之打头碰脸像是相熟已久的印象。 遗憾也有,我以为王支书、张主任,包括二柱,应该还是可以有更大的写作回旋余地的。作为村干部,他们身上的故事性还可以更丰富一些,人物性格还可以更鲜明一些,作为长篇小说,人物的出现事先欲设一些伏笔似乎更好。而戏剧化的东西有时候需要更加直接的营造与烘托,冲突性在一些章节里可以更加强烈。 相比于上述提到的这些人物,书中几个次要人物的描摹虽着墨不多,却更加鲜活。比如对王丽斯的描写就很有意思。作为前领导干部的夫人,她身上总有一种令人喜欢不起来的气息,这气息里有功利,有权谋,也有其本不应该有的官本位。另外,爱情的描写在书中虽然不多,但虞江和严闵之间的感情,作为老一辈的矛盾与隔阂维系和缓解的纽带,处理还是成功的。 随着人类的本领越来越大,科技越来越发达,经济越来越壮大,人们的人生目标却并没有同步,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却越来越冲突与紊乱。在一个浮躁而杂语喧哗的时代,面对诸多弊端乱象,给自己确立价值目标、戒贪修善、涵养公共文明是十分重要的。就像《溶洞》,从勘探,到挖掘,到集资,到整理修缮,到各方利益博弈,到商品经济社会中利益对人性的扭曲乃至颠覆,我们看到的是故事情节,同时也是我们周遭百态与我们自己的内心。 此外,作者在处理小说的情节安排、细节描写、人物对话、语言叙述上,都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与生活气息,许多语言就是老百姓的习惯用语,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也因此,在陈子茹的笔下,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真实可信。你会感觉到这些人物正活灵活现地与你面对面,非常地接地气。由于小说追求一种比较紧凑的叙述,没有太多余的枝节,使读者可以比较舒服地进行阅读。 时代生活奔腾向前,它像一座蕴含着无穷宝藏的富矿,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关键就看你怎样去观察看待、开采挖掘,使之成为不断为世人提供优质营养的风水宝地。陈子茹是一位从泥土里拱出来的作家,他懂得生活,更应感恩生活。 写作长篇小说,对于古稀之年的陈子茹来说,不仅是与自己的一次较量,同时还是与疾病进行的一次抗争。这部作品的写作时期,应该正是作者与疾病交锋的关键时刻。写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恐怕这也是文人的一种“特权”。那就是,即使生命之舟行将倾覆,他还有文学陪伴,因为只要还能写作,因为只要还有文学,他,就是幸福的。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狄青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