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文昌阁的诉说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柳青》
唯一号:
020635020230001752
作品名称:
文昌阁的诉说
文件路径:
0206/02/object/PDF/020611020230000001/036
起始页:
T00051_00.pdf
责任者:
冯铁英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9.7
主题词:
杂文-当代文学-中国
作品简介
我没有黄鹤楼那样高,没有鹳雀楼那样老,王勃没有为我赋序词,范仲淹没有为我记传稿。是诗人们嫌我来的迟些,还是大运河比我功高?天下文章没有写我的一墨一毫。面对委屈,我没有计较,依然挺拔了腰身,满怀自豪。我身材不高,却是忠孝仁爱的坐标;我岁龄还小,却是运河岸上的长老;我史无记载,却见证了太多的风雨飘摇。 曾记否,亘古洪荒,黄河之水天上来,像一条巨龙,奔腾咆哮,西向东来。桀骜冲滩,吞天漫地,把渤海逼退,把华北积淤,把这里泡为一国沼泽,成为漫漫无际的水甸之地。君未见,长空雁叫烛影稀,皓月清风沽百里,不尽港汊洼滩淀,芦飞鸶鹜蒲遮鱼。 往事越千年,战火狼烟,柳口一代隶属宋地,物荒人稀。宋辽以盐河(今大清河)为界,既是边砦,又是前敌,宋辽之争在这里反复拉锯。宋朝名将杨延昭奉命把守“坝、雄、信”三关拒敌,虽殚精竭虑,无奈皇帝昏庸,国力薄虚,面对辽国之凶,终究是招架之力疲于迎敌。辽祸宋,宋联金,金灭辽后毁盟举兵南侵,直捣汴京。盐河一水之拒难抵滚滚铁骑,徽钦二帝遭掳,蒙耻北泣。苟且南宋杭州登基,此地沦陷成为金国属地。一百余年后,元灭金,政权又易。几百年来,柳口之地见证了几多王朝的更替,又经历了多少战火的祸罹。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退水之地渐少沼泽,平地淤起。元朝黑暗,赋税频频,重重徭役,不堪忍受,百姓流离。背井离乡,携儿带女,他郡异府,不约相遇,落脚谋生,此地为宜。于是,择土而耕粟,近水而船渔,临路而商驿。从此,渐成群落,人口骤聚,随遇而安,繁衍生息。 从金到元,马背上的民族统治此地。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既形同水火,又如胶似漆,彼此之间的冲撞、融汇一直持续了两个多世纪。面对根深蒂固的中原文化,统治者深感忧虑:马强兵悍可夺中原、文薄人寡难治腹地,儒学博大浩瀚精深,早晚难免汉化合一。于是,忧心竭虑蹊径另辟,业分十等,人定阶级。鼎鼎鸿儒被称老九,青楼娼妓却冠八名;贬文诋儒崇尚藏教,为求政通喇嘛声高。于是,对待中原文化,他们就极力扭曲,迷魂作手段,愚弄为麻痹。于是,世外魑魅都弄来,天上诸神齐汇聚,职业神,自然仙,菩萨龙王一处居。柳口小,龛庙密,蝈蝈蚂蚱也建居;动物世界出大仙,雷公电母更神秘;终日香火烟缭绕,凡是鬼神都拜祭;不尊君子敬鬼神,陋习由此传来去。 道儒佛三千年,通南北联东西,贯中华并驾驱。唯此时在此地,没有我儒家的一席之地。 元亡明兴。移民屯田,设驿驻兵,运河开淤,漕运通京,柳口开埠成重镇,商贾如云物流涌。万历年,首辅张居正,力推两法施新政。经济既繁荣,文化必相跟。中原文化逐渐占了上风,儒学开始中兴。昔日国教遭冷遇,今日文昌得人心,唯有儒道成大体,弘扬国粹是正根,成大业者识大体,修建儒苑最当紧。于是,自有贤达动员呼吁,名流士绅奔走游说,富商巨贾捐资舍物,百姓义工掘土夯基,能工画图设计,巧匠兴建动工,妇孺搬料,提浆运泥,筹建文昌阁楼,万众齐心协力。 一五七六,万历四年,我——文昌阁,终于在大运河畔巍然矗立。五丈余高,飞檐高翘。幽房曲室,窗轩光照。上下三层,各塑圣鳌。(文魁、文昌、文圣)各层旋梯,连接巧妙。巧夺天工,风摇铜铃。放眼望去,既虚怀若谷,又气势恢宏,可抱星天揽月,能瞰九河全貌。今日方得吐气扬眉,我是柳口三宗一瑰宝(柳口三宝:戏台、牌楼、文昌阁) 巍巍魁阁漾细雨,青青杨柳树烟缈,积蕴国粹知多少,笑傲群庙小。中华文化渊源流,君来自是文魁高。从此,我就在柳口扎下了根,站住了脚。日日夜夜厮守着这方宝地,陪伴着这里的人们,和他们同沐日月星辰,共享前途命运,同他们一起,经历着年年代代的风雨烟云。 最难忘四百余年的文兴之路,兴文之举。 最喜欢的是丁祭之日。 二月二是我文昌帝君——张善勋的寿诞之日,也是柳口人为文圣君——孔子举行的祭祀之时。 杨柳含绿二月天,气爽风柔春却寒,多少轿落红墙外,多少车马滞河沿,十里闻讯身欲先,八村赶路脚不远,扶老携幼如络绎,人头攒动古街撼,丝竹响,锣鼓喧,笙箫法韵奏得欢。吉时正刻已到,主持宣布祭祀开始,首先由名贤大儒念过祭词,随后便行揖拜施礼,但见各样人等排列按序,资历名望先后循章,肃穆庄严绕烟拈香,虔诚凝重笃敬端庄。祭礼结束比诗赛赋。而立弱冠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知天命花甲年,成竹在胸笔墨畅酣。露韵藏锋真草隶篆。众人屏声静气不敢贸然哗喧。但听一声令止搁笔盖砚。墨迹文章彰示书案。智者点评众贤评判。优良者踌躇满志,心下生出投科望试的志愿,不及者更是立志发奋图强,埋头修撰文章,终日读书开卷。 每逢秋来重阳,登高祭祀。众多文人雅士登临阁上高瞻远望,蓝天白云,燕雀成行,近树远野,蔬绿圃黄。大运河正在向我走来,纤绳扯拽着林林的帆樯。俯瞰脚下,灰瓦红墙,满苑秋色树染橙黄。司扫老人正在悉心箕收几片落叶,慈善安详。曲径绕过几多菊圃,幽深不愿迈出红墙。出入常拨柔柳,板桥裁开荷塘。鱼儿嬉啄莲藕,鹭儿憩立舢桨。这等美景如此风光,怎不叫人心驰神往,浮想篇章?心旷神怡,诗画成双!多少人在这里立下了修齐治平的宏图大愿,多少人从这里考出去,通过身、言、书、判登上了达官入仕的高阶朱廊。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文昌帝君接受祭祀,一年两度不变,接连有序,不断绵绵。府县士绅主持牵头,文人乡里翘首企盼,文化交流,民间渲染。十里妇孺皆知,八方老少口传,激励民心学志,风化民俗渐善。君不见,仁义礼信邻里通,忠爱孝悌传家风,但逢止劝争吵闹,常指文昌说孔孟。 最荣耀的是闱考乡试之时。 巍巍中华五千年,悠悠文化传绵绵,唯有两者最长寿,最璀璨。一是汉字,二是国学经典。宝库浩繁,首尊儒易之篇。两千年久盛不衰,世世代代学而不厌。得力于帛书竹简蒲编,得助于科举制度在隋朝首建。代代承袭,一脉相沿;得益于学子们的万口背诵,仕子们的笔写墨传。世界之广大,唯此创举,唯我中华,延续一千三百年。既保证了国家选拔官员的有章有序有效,又凝聚了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没被离散。君不见,不论风云如何变幻,外来文化如何掺杂渗透中间,如何穿插蔓延深浅,儒易学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正统理念。不容亵渎,不得轻慢,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国藏宝典。 春秋两闱,童乡会殿,两府两辖,河间顺天,考场合一,址在文昌。静(海)武(清)考子,应考汇聚,既有老叟,更有弱冠而立。尖锥刺骨十年寒窗,头发悬梁九年面壁。今朝应考志在发迹,跃跃欲试一决高低。取才大试谁敢懈许,兵派二里闲杂廻避。考场寂静轰蝉灭蚁,书桌文案各贴号序。笔墨纸砚一应全俱,偌等考子儒风雅礼。验明正身排立按序。侍卫皂衣司监查弊,正襟危坐考官首席。环顾严威陈说训句,一声开考各就桌椅。揣度命题深思熟虑,欣然命笔遣词造句。蝇头小楷公整秀丽,跃然纸上文采熠熠。一气呵成,修成一篇锦绣文章。 有人榜上提名,动身赴会考,一路扶摇。 有人名落孙山,抱憾三年,再接再厉。 最悲痛的是鸦片风云,甲午海战。 一八四零年,西方崛起,列强狼心,首先是英伦岛国向我们发难,仅用几条洋枪,几船鸦片,就砸开了我泱泱大国的门板。朝廷被人家逼着签了南京条约,赔了银子,拱让了河山。衰颜败相洞开,八国联军纷至沓来,垂涎我国宝,觊觎我河山,京津畿辅燃战火,大江南北起烽烟,国家千疮百孔,政府心悴身瘫,强盗耀武扬威,中华蒙耻羞颜,紫金富城被列强辟为练兵场,京都成了强盗的乐园。圆明御园惨遭涂炭,无数国宝被劫掠,奇珍满世界流散。多少疆土划入他域,多少耻辱写上史篇。 刚刚喂饱西洋虎狼,又来了东洋豺狗。一场甲午海战打的一塌糊涂,一纸马关条约让中国蒙受了奇耻大辱,堂堂天国竟让弹丸倭寇割去宝岛台湾,滔滔黄海淹淤了多少我大清朝的钢铁炮舰。多少不屈的战魂饮恨黄泉,多少白银奉送给了强盗,多少仁人志士维新图变不畏折腰。历史在祈祷,国人在思考,一百年的风云国耻,一百年的国学彷徨,何时是了。 朝廷寿殇,马乱兵荒,揭竿四起,内乱割据,百姓终日提心吊胆,饥寒困苦难当,谁还能终日读书卷,谁还能安心写文章。从此,国学儒道随着国家命运多舛而纤弱,坎坷而多难,我文昌阁从此也门庭冷落,路荒迹罕,少人顾眷。 风雨缥缈,往事如烟。从此我就站在流口之岸,守望着运河,日夜与他为伴。看他一路走来,水色连天;看他拖拽着破旧的桅帆,一身疲倦;看他托载着斑驳的古船,步履蹒跚。带走了渺茫的希望,又运来了无尽的辛酸。我听累了嘶哑的船工号子,看倦了纤夫的步履维艰。观望着吞吐如梭的码头货栈;记熟了多少幡幌字号店铺牌匾。冬来暑往,年复一年,九水通衢的大运河啊,你是那样的繁忙,我却形影孤单,不知温饱为何物的人们,有谁能想起把我顾眷。 曾几何时,国衰咎自积贫弱,图强西学可搬抄,维新救国有人提,治世还须凭儒教。上有兴学旨意,下必闻风动之,何况“不学难优仕者途,求变唯有一独木,谁人不曾梦黄梁,那个烦恼黄金屋”。于是,在一八七八年,由智者倡议,官府首肯,仁者解囊,贤者筹办,几番辛苦,几多波澜。于是,我的脚下就多出了几间塾舍,建起了文昌书院,耳边听到了学童们的朗读。“柳雀也听三字经,蝉鸣不湮风雅颂,四书声盖河上橹,五经说来悦师容”。于是,我不再寂寞,不再孤独,感谢天地,文昌阁下终于有了读书之声,实现了我多年来复兴国学之路的夙愿。当慰文昌之灵,当记仁贤之名。 从此,花香之地渐开一代学风,士慕诗书人心向善,我崇文书苑也步随孔孟之望,有了些许赞可之声——“乡人多知文魁星,佃衣贷粮送启蒙。目不识丁渐日少,子童乐在书卷中”。从此,“先生欲废责罚木,稚子从容诗七步,柳润锦绣知多少,问鼎翰林刘与杜”。从此,几度传承,几番孕育,几多桃李,名传辅畿。直到轰隆一声炮响,红旗漫卷津城,新雨润泽古柳,文昌沐浴春风。 换了人间。 四百多年之间,我经历了多次战火的硝烟,承受了几番祸乱的劫难,是柳口的父老相亲挚爱中华文明,拯救文化遗产。几次三番地募资捐款,把我重修为我护缮,几块碑文,几幅墨撰,见证了我的多灾多难,也记载了当地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可歌可泣的光辉风范。 虽然付出巨艰,有字可端。毕竟楼阁被风雨剥蚀、霜雪凋残。毕竟年代久远,老态显现;毕竟雷击电闪、砖裂瓦残。为了振兴文化教育,为了拯救文化遗产,在百废待举,条件极端困难的建设阶段,政府毫不犹豫的拨出巨款,委派基层,精心组织,悉心修葺。政府壮举,日月可鉴,民心所向,雀跃人欢,义工献料,助瓦添砖。经过精雕细琢,钻研构建,使我面貌一新,亮丽光鲜。满怀喜悦,张开双臂,在一个金色的秋天,和我的好伙伴——扩建后的崇文书苑一起,手拉手地迎来了第五小学的开学典礼。 怀抱小精英,荟萃大文豪,桃李十年后,栋梁谁占鳌。 回首往昔,几本忠孝装书包,一库仁爱纸上抄,满腹经纶为科举,风流怎能比今朝。笑看今朝,古苑新校飘国旗,新人新书新词语,教室端坐红领巾,校苑尽唱红歌曲。 每天沐浴着这些新气象,看着孩子们春天之花一样的笑脸,听着孩子们小河流水一般的读书声,我心甜似蜜,百感交集。放眼望去,天空一片湛蓝,万里纯净,无限生机。新政府深明大义,把一切污泥浊水荡涤,推翻了鬼龛,搬走了神庙,乾坤重塑,天地再造,唯独把我保留视若珍宝。唯我独尊,唯我笑傲。看今日柳口大地,学校林立,教育雄起,翰林编修不称鼎,状元及第不稀奇。文昌阁啊,逢此新世,享此待遇,是我的福气,是儒家文化的福气,是中华民族的福气。 受此殊荣,我时来运转,备受鼓舞,天天欣喜。 不料平地闹惊雷,祸起文革乱道理,一炮十年殃国教,文圣含辱听秽语,何曾文化遭嗤贬,风雨魁阁叹唏嘘,他日正道归来兮,且看天下儒家理。 盛世劲吹改革风,江山新画似葱茏,和谐社会溶儒理,家有小康传诗经。而今,古镇乡里正经历着巨变,西青崛起,扶摇腾龙,政府疏浚运河,雕琢崇文仙境,明清楼影嬉水,锦鲤投抱金童,柳曳万条拂岸,绣桥曲拱披虹,客舟载曲惊燕,笙歌唱享榭亭,古宅传说着故事,大院镌刻着文明,旅游传播着柳镇,小城传承着魅力无穷。挖掘流口藏蕴,魁阁自当首宗,并非我要僭越,儒德实在厚重,抚育了多少人杰,御水漕魂可证,并非我欲邀名,只为国学争功,身披几朝烟雨,碑撰府誌字明。智者深谙此理,缮葺工程方兴,魁阁脚下唤出文景,文昌书院新修旧容,他日功竣元宝岛,游子遍来探文明,万般锦绣独一处,谒心虔步觐儒声,灯火阑珊传感慨,幽轩曲室飘赞颂:“人生在世识字始,五车史书通古今,文昌获智知高远,烟霞养性道德心,柳镇秀魅珠玉灿,文昌弘文阁楼尊,寻幽探胜知国宝,不瞻风采难销魂。” 世态万更千变尽,心源不受一尘侵。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冯铁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