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山西的魅力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柳青》
唯一号:
020635020230001518
作品名称:
山西的魅力
文件路径:
0206/02/object/PDF/020611020230000001/031
起始页:
T00023_00.pdf
责任者:
陈子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说起我感受山西的魅力,由来已久。 不要说山西的煤,大同块、阳泉块,自打用煤炉取暖,就是离不开的优质煤。用大同块引火,拿柴草一点就着,直烧到剩一把白白的灰烬,连煤核儿都难于找到。阳泉块最耐烧,无论是取暖或做饭,既延时又温高,均优于其他煤炭一大截子。即使是打煤球,制蜂窝煤的煤末,也都是自山西运到天津的。老百姓心之所系,生活之不离不弃,这是多年来华北地区与山西缘分深远的第一所在。我当然是多如牛毛的人中之一员,要谋生,就离不开山西的煤,想躲避都躲不开,这是不争的事实。 也不要说山西的老陈醋,那甜酸绵软的品质具有吸人的魅力。无论是瓶装还是坛装的,都是本地醋难于比及的。因山西的醋味优秀,自青年始,就留下这样一个习惯:经常买上一瓶产自山西的老陈醋放在家里,每餐之前,都要倒上一调羹徐徐饮下,还要深深品砸那老醋的滋味。难怪老伴和子女们都不止一次的调侃我:看你那爱吃醋的样子,都快成了“老西儿”了。我莞尔一笑,不作回答,却乐在其中 还有山西的酒,杏花村的汾酒和竹叶青,早就列入我国的八大名酒的行列,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界。年轻时在下并不饮酒,可对山西杏花村的汾酒和竹叶青,却是知之甚,并崇尚有加。学会饮酒后,品过东西南北出产的各类琼浆玉液,无论是酱香、浓香、麴香,都不在话下,却独被山西汾酒那一股带有烧味的浓郁芳冽的清香所倾倒。甚而倾倒到有一段时间,饮酒必饮山西酒。没有汾酒,就饮山西小烧。再买不到,就以近于汾酒味道的衡水老白干和北京二锅头代之。真有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偏执了。 山西对我的更大吸引力,应该是民歌。自童年听着郭兰英唱的《妇女自由歌》、《交城的山交城的水》、《赶牲灵》那优美动听的旋律长大。青年时期又有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樱桃好吃树难栽》、《人说山西好风光》,《汾水长流》插曲《汾河流水哗啦啦》伴随。那一首首沁入心扉的旋律,至今难于忘怀。在下年轻时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曾经业余搞过歌曲创作。由于对山西民歌的痴迷,不仅喜欢哼唱山西民歌,还不自觉地将山西民歌的元素融入到歌曲创作之中。那时天津的音乐期刊《群众歌声》的编辑,老音乐家高鲁生先生曾说:你写的曲子里有很浓的山西味道。老先生一语破的,我自己当然知道,这是我痴迷山西民歌的必然结果。 作为一个文学的写作者,对我影响最深的,最有魅力的还是山西的文学,特别是赵树理、马蜂、西戎这些创立了“山药蛋派”的大师级的作家和作品,更是令人倾倒和崇尚。从上中学时,课本里就学习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后来又读他的《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和《小二黑结婚》,还有马蜂的《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以及西戎的《盖马棚》、《姑娘的秘密》等。这些经典著作,那生动逼真的人物,那优美朴实的文笔,那曲折动人,脍炙人口的故事,那鲜明突出的表达形式,对我喜爱文学,选择走文学的道路,有着极深的影响力。 细数山西的魅力所在,还有晋商的商道、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名城名山名水、历史传说故事、特色风味小吃等等等等,数不尽,难理清。对山西这些了解和感受虽说也很亲切,但毕竟缺乏亲身体验,都是间接的。年轻时在农村务农,那时学大寨运动热火朝天,人民公社的干部和各村大小队的头头,轮番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山西大寨参观学习,当然也要顺便领略山西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只可惜那时在下只是一名普通社员,终日在生产队里战天斗地,外出学习参观是不够资格的,又无山西的亲朋好友,去趟山西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故而,空有对山西的崇尚和向往,只能偷藏心底,望洋兴叹了。没想到,中年后参加工作,竟有机会到山西一行,近距离亲身领略那山那水那村那城那风土人情,了却了多年埋藏在心底的愿望。 这次去山西,是参与所在区的小康村建设。因山西的晋城市是搞小康村建设较早的地区,领先于全国。我是随天津农口组织的一个小康村建设学习考察团到那里学习考察的。晋城是山西与河南交界的一个地级市,算是山西的上党。这里历史悠久,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以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是辽金木结构建筑遗存最多的地市。这里有着有凤来栖、孔子回车、赵军运沙、义士谏括、崔珏审虎、舜耕历山、廉颇换马、秦镇空仓、窦宪还田、白马拖缰、乐士女成仙、禹凿石门、宋江征盖州等历史遗迹传说的深厚人文底蕴。这里还造就了大批的历史文化名人,如唐代的佛经注疏家高僧慧远、宋代文学家刘羲叟、首创诸宫调的艺术家孔三传、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敦仁、清代大学士《康熙字典》总撰陈敬廷、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都是闪光耀眼的星座级人物,为晋城增添了十分夺目的光辉。来到这里首先被这里的人文历史所感染,要知道我们的目的不是到这里寻踪人文和历史的,是学习和考察现今的小康村建设的,我们听的是人家的有关领导介绍创建小康村的方案、条件、经验和方法。我们要看的是小康村的典型。在参观典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里农村的富庶和文明。这里煤炭资源丰富,以产无烟煤为主,储量占全国无烟煤储量的四分之一,占全省无烟煤储量的二分之一,都是分布广泛的鸡窝矿,不适于大矿开采,因此,村村都有小煤矿资源,主要靠小煤矿开采致富。农村民房民居大都是自建的二三层小楼,十分格矩规范,体现出了农民生活的档次。在小康村建设当中,许多村都提出把致富的渠道由地下转变为地上,看得出农民发展地上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最让我震撼的是创建小康村的典型中有个东四义村。这个村的创建经验是用讲究卫生带动小康村建设。进村后街道整洁干净,简直是毫无纤尘。任意走进一户人家,都是镜明几亮,家具摆放规矩齐整,被褥叠码见角见楞,如部队里新兵连战士的宿舍那样规范。据村领导介绍,这村的农民对户外和家庭卫生是“一天不扫不显眼,三天不扫很明显”、“小扫天天有,大扫三六九”、“早起十分钟,扫完再上工”。是坚持了五十多年的习惯,从不间断,是扫帚扫出来的全国卫生红旗村。据说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亲自为这个村子颁发了奖旗。旗上有毛泽东主席专门为这个村作的“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题词。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怎会形成如此良好的卫生习惯?据村志记载,解放前,东四义村破败不堪,垃圾遍地,蚊蝇满天。村南有一条臭水沟,蜿蜒300多米,一块石头扔进去,成千上万只大蚊子扑面而来,遮天盖地。1943年前后,东四义发生了旱灾、蝗灾,伤寒、疟疾流行,全村死绝60户,共计360余人。那年年底,全村几乎人人染上一种怪病,土称“疙痨”。先是胯间奇痒难忍,随后染遍全身,越痒越抓,越抓越烂。所以,那时曾在村内流行一首哀歌:“槐花开,麦根烂,大人小孩遭魔难。”这个“魔”,就是不讲卫生孳生的病魔。周围村庄的人把东四义称为“瘟疫村”,避而远之。不讲卫生,疾病缠身。搞卫生,是生存的需要,健康的需要。1951年,村党支部领导村民在东四义村开展了一场以“四净”(家净、院净、街道净、个人净)、“五灭”(灭臭虫、蚊子、老鼠、苍蝇、跳蚤)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家里干净了扫院子,院里干净了扫街道,地上干净了刷墙壁。村民们每天把打扫卫生当成梳头洗脸一样,一天不扫就好像有啥事没做一样。那时有位村民叫张义和,他家从来不打扫,也不拆洗被褥。他吃过饭的锅碗瓢盆洗也不洗,就摆在积满煤灰的灶台上,绿头苍蝇嗡嗡叫。有一次,他得了重病,躺在床上不能动。别人要给他请医生,他却说:“命运命运,老天注定,今儿唤你,不等五更。”他做好了棺材,放在院中,就等阎王召唤。于是,村干部进驻他家,进行了彻底的大扫除,垃圾清出30多担,洗被褥的脏水可浇半亩菜地。很快,张义和家就窗明几净,焕然一新,他的心情也好多了。村干部为他请来了医生,打针服药数天后,他竟然起死回生。从此以后,他成了“讲卫生迷”,村里每次搞评比,他都名列前茅。广大村民尝到了讲卫生的好处,人人讲,家家讲,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自觉形成了几十年如一日的良好习惯。半个多世纪以来,东四义村卫生红旗不倒,一直是全国“卫生先进模范村”,还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村镇建设先进村”,省级“文明村”等光荣称号。在村里我们除了看到村民几十年如一日的卫生习惯的形成和坚持,还看到了村里公用设施的齐全。在这个被林木包围的村庄里,红墙楼角在绿云中掩映。活动经常的文化中心,绿树环绕、湖面如镜,甬道亭榭、花开四季的村中公园。一派农村城市化的气概。在诸多大城市里立体化措施管理,环境卫生仍是难题的今天,这里的环境和家庭卫生如此优越,村民自发进行卫生管理的习惯,这是一种自觉意识,这是一种信念和意志,这是一种高尚的美德,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别的地方难于匹及的。到过这里的人,难道会有谁不为之震撼吗?我们同来参观的人都为东四义人的精神和美德深深赞叹和感慨,实实在在的领略了小康村的风采,了不起。 这次在晋城,我们还学习参观了生态园林小康村南山村,和快速致富的皇城村。无论是村民生活和村庄坏境都是一流的,领先的。慨叹之余,人们都为山西人的奋斗精神所折服。尽管我们这次看的是几个有代表性的先进村,但他们改变自身生活习惯,改变家乡面貌,为实现更加富足的目标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却是山西人自强不息一个缩影。 这次近距离接触山西给我留下来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以至后来退休后,到山西的五台山、太原、岢岚和五寨等地的旅游,都是蜻蜓点水,走马看花,其印象均没有超过晋城的东四义之行深刻。每当我回忆着山西的山水美景,哼着山西民歌,读着山西人写的文学作品,品着山西的人文底蕴,欣赏山西的物产特色,思考山西魅力的时候,我都要不自觉地和东四义和晋城人的精神联系起来。常常这样叩问自己,尽管山西的诸多美好都是魅力所在,但更大的魅力还在于山西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美德呀。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子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