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漫步杨柳青民俗大院文化区随想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柳青》
唯一号:
020635020230001461
作品名称:
漫步杨柳青民俗大院文化区随想
文件路径:
0206/02/object/PDF/020611020230000001/029
起始页:
T00062_00.pdf
责任者:
孙玉昆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9.7
主题词:
杂文-当代文学-中国
作品简介
位于杨柳青镇中心建有一片古香古色的,具有青代建筑风格的大宅院——民俗大院文化区,它东起青远路,西至青致路。北起时代豪庭小区,南至估依街。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亿元。按照原材料、原形态、原工艺技术修复的周家、董家、曹家、久家、韩家、张家6个大四合院,加上原石家大院和安家大院共8个大院历经一年多修复基本完毕,它全面恢复了古镇杨柳青的历史风貌。在这片占建筑民宅中它融进古建筑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为一体。当你漫步杨柳青镇民俗大院文化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气势宏伟的山门,青砖青瓦的四合连套的院落,纵横交错的小街小巷,给人一种扑朔迷离,令人神往的感觉。如今,这条千年古街又重现辉煌展现在游人面前。漫步游览这条古街,人们不但领略到杨柳青镇老四合院建筑风格的原貌,还会使人对老四合院的深情怀念,油然而生。 一 在杨柳青镇民俗大院文化区古建筑群宅中,安家大院是因安文忠“赶大营”回归,按照大西北的建筑布局结构修建的民居四合院,其余大院均具有清代的建筑风格,如:董家大院是最典型的院落,院内北房是一座清代风格的小二楼,两侧石雕回廊曲经(附图1)二门,月亮门两侧精美的花雕花蕊吐絮,含苞待发,集中体现了古镇名门望族在封建社会中的大家贵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建礼教。(附图2)。走进周家大院,门前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中式门楼(虎坐门楼),两侧抱鼓石雕刻着狮子滚绣球是按中国的传统理念取自“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之意。虽经多年岁月的风霜雨打已显露出疤痕,但这座虎式门楼仍显示出当年宅院主人的身份及地位。走进院内迎面墙是一影壁,影壁又称照壁,它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是古人依据中国传统风水理念而设置的。既幽雅、闲静,又弥补了人体气流的冲煞,有了影壁气流就会绕弯进入,气流轨迹就会形成“S”形,使人感到环境舒适、幽雅,体现“天人合一”。周家大院内分两个院落,在两院甬道连接处有一座原始的欧式建筑;西洋门(附图3),同时还保存一座完好的绣楼,它真实的反映出杨柳青镇八大家周氏家族在封建社会中大姑娘未出嫁时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写照。 二 漫步杨柳青民俗大院区,游人会领略到古镇在清十八世纪中叶曾盛兴的一些店堂、店铺和商号又展现在游人面前。因大运河而兴盛的杨柳青估依街当年是店铺、店堂林立,以水为街;各地土产物资运输繁忙,为岸为市;云集商家、名流、达官贵族投资兴业,如;石万程石家常年坐客招待达官贵人的玉顺馆,曹乐亭曹家经营的万昌布铺,戴廉增的杨柳青画店,戴恩荣戴家独资经营的玉成号钱庄,在曹家胡同由张雅武合赵少堂两家合资开的庆瑞和银号以及米面庄,杂货铺,镖局等,繁荣市井长年不衰,一派江南景色。于是,本镇的名门望族抓住机遇纷纷建起了一幢幢古香古色,雍容典雅的大四合院,在纵横交错的胡同里建起了许多长短不齐,宽窄相异的小宅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杨柳青的先辈们就这样利用这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构成了一幅古镇民居里巷的优美画卷。如今走进民俗大院区一些以姓氏命名的小胡同又展现在游人面前,如:曹家胡同,人平实胡同,董家实胡同,杜家胡同,乔家疙瘩、乔家疙瘩二条、三条、四条(附图4)。漫步在这九曲弯弯的小胡同,流连忘返,触景生情,这里曾是我儿时捉迷藏戏闹过的地方,这里曾是我当年上学回家走了无数个春秋,留下无数足迹的胡同小路。忆往昔,峥嵘岁月,社会在发展,城镇在飞跃,如今人们都已搬进花园式小区住宅,住进了有暖气、然气、设施齐全宽敞明亮的楼房,在享受着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的丰硕成果和幸福生活,但老人们依旧怀念向往在同一胡同里住同一大宅院的生活岁月,依旧怀念那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和谐融洽的年代。 三 漫步杨柳青民俗大院文化区,人们还会看到一座重新修复的关帝庙。追溯杨柳青的关帝庙,它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曾多次修复又多次被毁,这次是在原旧址恢复重建的,殿内塑有关公座像,同时在关帝庙对面还建有一座戏楼。多少年来人们崇拜关公,是因为他为人忠厚耿直,重情重义。人们供奉关公是因为他给后人留下了“过五关,斩六将,别忘记走麦城”的口语和诫训。杨柳青镇的先辈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每当遭遇坎坷或身处逆境,都会来到这里找到值得效仿得榜样,以至于他们当年背井离乡,前仆后继,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西域边陲创业,创新,富强,和谐。他们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与边疆少数民一起开创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是用这种精神一直鼓舞、激励着古镇的后人代代相传。 城镇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地区人类文明的象征,它体现着一个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西青区政府在城镇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发展中,对如何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古迹,保留地方村镇的民俗风情,继承和发扬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做出了积极有意义的工作。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孙玉昆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