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行漫记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柳青》
唯一号: 020635020230000986
作品名称: 我的西行漫记
文件路径: 0206/02/object/PDF/020611020230000001/017
起始页: T00040_00.pdf
责任者: 翁芳芳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我的西行漫记万万不敢同伟大的国际主义 战士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相提并论,我不过是借用一下他的题目,记录我随团赴山西参观考察“大院文化发展之路”时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引发的所思所想。仅此而已。 感动之旅 之所以称为感动之旅,是因为武局长到任不久就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摆上了重要议程,并亲自带队赴大院文化抢救、保护、挖掘和发展居全国领先水平的山西考察;作为区文化馆的主管副馆长,能到山西实地考察学习是我梦寐以求、向往已久的,武局长像是早已猜透了我的心思,钦点我进入考察团名单,让我在充分感受山西古城文化、大院文化的沧桑与厚重带来强烈震撼的同时,也让我对貌似冰冷、拒人千里,实则诙谐风趣、平易近人的局长“大人”对工作的严细认真和对部下关心倍至的“双重”性格有了更加清新的认识。 晨曦微露,当我冒着早春料峭的寒意来到集合地点时,武局长却已经先我们到达,并为我们这些“饥寒交迫”的人们准备了香喷喷的煎饼果子和热乎乎的豆浆。狼吞虎咽之后,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温饱”问题解决后的惬意,也让我们的山西之旅从一开始就体会到了感动。 考斯特车在单调、呆板的高速公路上单调、呆板地跑着,人们在半梦半醒之中熬过大半天的时间,下午两点多,我们到达了考察的第一站—一乔家大院。在走进乔家大院之前,我自认为对乔家大院并不陌生,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获奖到《乔家大院》的热播,已让我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随着零距离的接触与感知我才发觉,以前了解的只不过是皮毛而已,乔家大院仰仗着它驰名中外的商贾庭院身份和资历,张显着其独到内涵和神韵。无需说满眼飞檐斗拱和灰砖碧瓦的完好程度,单就明末清初山西著名医学家、书法家傅山的八幅木雕挂屏、造型独特历经二百年的稀世珍宝“犀牛望月镜”以及号称乔家镇宅之宝“万人球”就足以让人为乔家大院深邃的文化内涵而惊叹。 如果说乔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渠家大院与乔家大院便是一对清代民居建筑的双璧。大院形似城堡,气势威严的外观同玲珑精致的阁楼和二百多间房屋的巧妙结合,让人不能不为前人精湛的建筑工艺和独到的设计理念所折服。在与曾经为乔家大院的开发和建设做出很大贡献的原乔家大院负责人、退休后又积极投身到渠家大院的开发保护工作的老馆长刘立本的相识和交谈中,让我们不由得升起了对山西文保人的敬佩。刘老虽已七十余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在长期献身晋商文化和大院文化的发掘、保护上所做的一切让人感动不已;他对我们的到来所表现出的热情和毫无保留地为我们考察工作提供详实经验的行为,以及他如数家珍地介绍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我们在学习了解晋商文化精髓的同时,也深切体验了晋商精神的博大。 当我们置身古老的平遥,悠远的思绪穿越时空,让无尽的想象溯回到了辉煌的康乾盛世,那古朴典雅的街面、窄且幽深的街道、商贾林立的市井,无不蕴涵着晋商文化的痕迹,无不表达着晋商们当年创业的艰辛,无不闪耀着晋商先人的智慧。一座平遥古城,浓缩了中华民族一个时代的兴衰与进程,它是立体的,更是鲜活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在赞叹勤劳智慧的平遥古人创造奇迹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为一代又一代悉心呵护祖辈用汗水和智慧创造的平遥古城,使之成为当今难得一见的文化瑰宝的平遥人所做出的贡献而肃然起敬! 此次考察的“点睛之笔”当数舞剧《一把酸枣》,在热情的平遥同事盛邀之下,我们观赏了由著名舞蹈家张继刚编导的《一把酸枣》,在进入剧场前,武局长就专门叮嘱我说:“做为文化馆长,你应该多走脑子,希望通过观看人家的演出能启发你,如果咱们也在旅游区内搞一场演出,咱们演什么、怎么演?”是呀,杨柳青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不可为不丰厚,做为文化馆的负责人,我应该怎样观看《一把酸枣》呢?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武局长的工作作风。西行一路,他以言传身教让我们获得了平时学不到的很多知识、增长了见识、更平添了一些本事,为今后的工作开阔了眼界。这里仅举一例:武局长此次考察,随身携带了一架相机。每到一处,他都照个不停。开始我以为他是为了留下旅行的足迹或者是为了单纯的摄影爱好。后来,我才逐渐意识到,他的镜头所对准的不是美丽的风光,而是古朴的大院;不是靓丽的少男少女,而是为大院文化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不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景物,而是独具特色的灵性。我感悟到,武局长绝不是普通的摄影爱好者,也有别于其他的摄影艺术家,他应该是在用相机扑捉、记录、采写、保存着一路考察所获得的十分珍贵的资料和经验。 思考之旅 穿梭在山西各大院的时候,我不禁想到我们的石家大院和安家大院。与山西的大院相比,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大院没有乔家大院的名气,没有渠家大院的贵气,没有王家大院的霸气,也没有常家庄园的大气。我们有着地处京城百里之遥的地理优势,又有千年运河的灵动感召,还有帝王驾临的特别光环,怎可以说不如平遥底蕴丰富?那我们缺乏的究竟是什么呢? 面对着古老平遥城,我禁不住想起富丽堂皇的杨柳青明清街和崭新的御河景观带,一种如梗在喉的感觉油然而生,“隋代的河,宋金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难道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千年古镇吗?走在这样的建筑群中,“古之忧情”会从哪里悄然升腾呢? 经过学习了解,我对保护挖掘物质文化遗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就是抢救挖掘比保护传承更重要。据史料记载,我们杨柳青过去古刹寺庙林立,古街古宅众多,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无数珍贵的古建筑损毁殆尽,寥以慰藉的是,我们还有一个尚且算得上完好的文昌阁,虽然做了些修缮措施,但我感觉充其量算是“保守疗法”,如果我们将其全面修缮,再增加相应的配套设施,最后打造成具有石家大院同等功能的旅游考察的人文景点,无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会是很理想的。 借鉴山西经验,我很想阐述我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的认识。我认为,二者之间是皮与毛的关系,古人说,“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如果没有丰富的物质文化,怎会产生繁荣的非物质文化?如果说做为我们杨柳青标志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产生与发展是植根于杨柳青丰厚的物质文化的产物是任何人都承认的事实,那么,我们就应该以热情扶持、大力发展年画的态度来对待物质文化的抢救、发展和传承。 我反复用局长的话问自己:“如果咱们自己也在旅游区搞一场演出,咱们演什么、怎么演?”是的,我们再不应该去重复东施效颦的故事了,应该有属于我们杨柳青的文学艺术。回顾过去,我们也曾辉煌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区舞蹈家结合我们杨柳青的地域特点自创了舞派,其代表作《连年有余》舞蹈在全国群星奖舞蹈大赛中荣获金奖,此外还包揽了五个单项奖的金奖。可惜的是,这么辉煌的成绩我们没有再度发扬光大。由此,我们不能不考虑在今后,我们如何再创作出像当年《连年有余》舞蹈一样的优秀节目,或者再大胆想象,能够创作出像山西《一把酸枣》那样的大型舞剧。 或许浮浅,可我不甘孤寂,重任在肩,怎敢懈怠!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翁芳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