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歌聲鑼鼓聲以及遠方飄香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柳青》
唯一号:
020635020230000755
作品名称:
歌聲鑼鼓聲以及遠方飄香
文件路径:
0206/02/object/PDF/020611020230000001/009
起始页:
T00031_00.pdf
责任者:
冬梅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我们都在一条时间流水线上生活,而遗留的文化痕迹是这条流水线上最醒目、最值得珍惜的一根纽带。时光与文化遗产之间,前者是后者的见证,后者前者的刻度。谁也离不开谁。一个魅力名镇的形成,不是单方面就可以造就的。——题记 锣鼓声中挥衣袖 80岁的崔永祯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杨柳青人,他对杨柳青几十年的变化历历在目,而对杨柳青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延续下来的不变的东西更是了然于心。 崔永祯老人目前是杨柳青年龄最大的高跷会会头。他牵头的永乐高跷会(原名同乐高跷会)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是崔永祯老人的祖爷爷那辈儿创立的。崔永祯是第三代传人。他从七八岁起就开始踩高跷。他的儿子和孙子也是子承父业,一直没有放弃这个古老的传统娱乐项目。他们还把原来高跷会的12个角色发展到了20个角色,并且打算一辈辈地在崔氏家族中秉传下去。 别看崔永祯已是高龄老人,但他站在高跷上照样英姿疯爽,在锣鼓声中挥舞摇摆。踩高跷是崔永祯老人最大的爱好,为了延续祖辈们遗留下来的高跷艺术,多年来他一直自己出资为会员们购买各种行头。一到节假日,崔永祯老人就带着40多个会员到大街上给大家表演。 在杨柳青这个地方,高跷会只是众多民间花会的一种。据民俗专家郭忠萍介绍,杨柳青民间花会始于明,盛天清。当年随着漕运的发展,繁荣的经济衍生繁荣的文化活动,于是绚丽多彩的民间花会艺术应运而生。几百年时间,诞生于民间、自娱于民众的各种花会,一直是杨柳青人最重要的文化盛事。 民间花会是典型的市民文化,热闹中透着欢乐和喜庆。所以我们不难想象,一有庙会或着赶上个喜庆日子,各种花会涌上街头,吹拉弹唱,载歌载舞,灯红柳绿,远处传来小贩的叫卖声,快乐的孩子们在拥挤的人群里穿来穿去,大街小巷人头攒动,大人们一边寒暄一边观看花会表演。也有一家人等在胡同口,等着走街串巷的花会队伍走过、唱过和跳过。 从众多民间花会中我们可以看出杨柳青人的艺术才能。从内容看,花会有源于宗教的,有源于武术的,有源于民间传奇故事的,也有反映伦理道德的;从形式上看,有传承200多年的金钱莲花落、东寓法鼓会。像东寓法鼓会,是杨柳青土生土长的民间花会,乐器就有鼓、钹、铙、铛、铬子等,演出的时候场面非常热闹壮观;香塔老会是个吹歌花会,出行时200多人浩浩荡荡地吹拉弹唱,为节假日更添了一分喜庆的气氛。 当然,随着时代发展,杨柳青的民间花会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花会已经成为杨柳青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河边,在广场上,来一段扇子舞、长蛇舞或者改编自杨柳青年画的娃娃头舞,都显示出了杨柳青人的欢乐富足和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 民歌小调醉中听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民间女子白俊英,在家中思念远方赶考的丈夫,她坐在窗前幽幽唱道:“天津卫城西杨柳青啊,有一位美女白俊英,专学丹青会画画呀,这佳人那十九冬丈夫南学苦用功啊……”这就是至今传唱的三北地区、也是最早选入《中国民歌集成》的杨柳青民间小调《画扇面》。想当年,唱《画扇面》的艺人能唱八出戏、三座城(北京、沈阳、天津),婉转绕梁出个把时辰来。 民歌遍地都是,但杨柳青民歌因为结合了杨柳青年画这个独有的文化特色,所以随着年画的广泛流传而传播了出去。 杨柳青民歌小调悠扬动听,《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当年路过杨柳青,正赶上四月的热闹庙会,他听到人们演唱民歌小调后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么说的:“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觉醉中听。”这么说来,此曲只应天上有,却落人间巷陌中。 杨柳青民歌小调大致在明朝形成,流行鼎盛时期是在清朝末年,有许多艺人以演唱小调为生。民歌小调出自大众百姓,没有留下具体的创作者姓名,但却留下了穿越时空的旋律。 任何民歌都与当地的民俗风情分不开,那些抑扬顿挫的民歌,事实上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象征。 杨柳青民歌小调就夹杂着当地的民情、土语。民歌小调跟民间花会一样,都与老百姓的生活和文化艺术密切相关,例如从杨柳青年画中创作出与之相关的花会和民歌,从传统小吃文化里诞生出叫卖调,劳动中喊出劳动号子(包括夯号和船夫号子),爱情中演绎出《十九送》、《五更》,生死之间也会有凄哀的丧歌。在过去,那些卖小吃的商贩从早到晚吆喝着不同的叫卖调行走在大街小巷,人们听到这种调子就可以从门窗中探出头来买东西吃。有时仅仅几句悠扬婉转的小调在胡同口响起,就仿佛看到在久远的杨柳青小镇上,人们在歌声中自得其乐的样子。 以前,很多人认为天津没有民歌,实际上杨柳青人就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歌小调,反映出当地人的生活和情感,反映出伦理道德、妇女地位,也反映出历史文化。所以说,杨柳青小调是天津民歌的代表。 佳肴小吃飘远香 53岁的王贞起在杨柳青尊美街专卖“王记酥糖”,他已经干了19年,在杨柳青那一带很有名气。“王记酥糖”是杨柳青诸多小吃中的一种,因其酥脆香甜而受人青睐。 其实要说起杨柳青小吃,还不单单是因为它的种类繁多,从面食、糖食到果类几十种式样,还因它有很特别的叫卖方式。除了特定的设点摆摊外,所有的小吃都可以提提盒、挑担子、推小车转街叫卖,人们把这个叫做“转杨柳青”。过去杨柳青人的住家都在胡同里,一个挨着一个,有的宽阔些,有的狭窄得仅够一人通过,胡同名字带“实”字的都是死胡同,不带“实”字的无论宽窄都能穿过去。卖小吃的商贩经常在胡同里转悠,人们想吃什么都可以坐在家里等着,听到吆喝声再出来买就可以了。 当然,现在很少再见到胡同里叫卖小吃的商贩了,但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还是保留了下来。像上面说的“王记酥糖”,至今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制作酥糖时以芝麻、香油、白糖、桂花为原料,十分讲究火候,火重了味儿苦,火轻了则不香。当提盒打开时,会有一股桂花的清香扑鼻而来。 清朝初期,在运河西渡口有一家“黎记包子”,“黎记包子”起初以素馅包子出名,后来改为肉馅,其选料精细、讲究,肉要精选后自己加工剁馅,以肥三、瘦七为标准。因为“黎记包子”肥瘦适度,香而不腻,所以从清代至今一直很受人们欢迎。 还有,高记鸭子、宋氏炸果仁儿、任氏炸糕、安氏脱骨鱼、曹家柿饼子汤、槟榔糕、刘家切糕凉果……这些杨柳青小吃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却顽强地保留了下来,让人们还能品味一下飘香久远的佳肴小吃。 另外,杨柳青古镇的节令吃俗也很有一套,立春春饼(大饼)春菜(豆芽菜与韭菜同炒),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立秋吃瓜咬秋,立冬吃瓜馅饺子等。 每年大年三十,卖粽子、糕干、糖葫芦的小商贩们从不停业休息,因为杨柳青有一种俗令,即“粽子”取“种子”添丁进口之意,糕干意为“步步登高”,糖葫芦则是“糖堆儿一枝红,到老不受穷”,所以人们在享用这些小吃时,当然也不会忘了祈求自已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兴旺幸福。(原载今晚报)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冬梅
责任者